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各类学校遗址 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遗址——白家沟

    
    1938年7月7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成立。10月2日,保育分会以边区托儿所为基础扩建的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正式成立。院址设在延安南川的柳林子村(今为宝塔区柳林乡政府所在地)。毛泽东为保育院题词:“儿童万岁!”朱德和项英等人出席了保育院开学典礼。
    保育院首任院长李芝光。1944年初,凌莎接任院长。院长下设保育、总务、教导三个股。
    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开始向安塞白家坪(今属真武洞镇)迁移,12日到达。到1939年2月底,保育院共有257名儿童。分为乳儿部(6个月至1岁)、婴儿部(1岁至3岁)、幼稚部(3岁至6岁)、小学部(6岁至12岁)4个部。小学部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劳作、美术、体育等,每天上课5小时。幼稚部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儿歌、游戏、识字等,每天上课3个半小时。婴儿部则主要以训练说话、走路为主,特别注意对听觉、视觉的感官训练。
    从1940年起,保育院在延安北川的白家沟(今属宝塔区河庄坪乡)修建新址,共建成48孔石窑洞。当年年底,保育院迁至白家沟。毛泽东为保育院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朱德题词:“耐心的培养小孩”。张闻天题词:“保育革命后代”。林伯渠题词:“新的战士在孕育中”。吴玉章题词:“培养我们的新生力量”。徐特立题词:“保证儿童身心平均发育”。这些题词被镌刻上石,镶嵌于院部窑洞的外壁上方。
    保育院的儿童们得到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极大关怀。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儿童们不仅在政治上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生活上也予以充分保证。据1943年统计,保育院的儿童每人每月平均吃鸡1只、鸡蛋50个、肉3斤、油1斤、水果6斤、红枣2斤、糖4斤。
    1947年1月,保育院撤离延安,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在安塞白家坪的遗址,仅保留部分土窑洞。在延安白家沟遗址,尚存22孔石窑洞。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石刻,1959年12月在保育院遗址发掘出来后,珍藏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见《延安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