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陵,建于烈士故乡志丹县城西北侧的一处高地上。
刘志丹,名景桂,陕西省保安县芦子沟村(今属金鼎乡)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8年5月,参加领导渭华起义。后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西北反帝抗日同盟军副指挥、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军长、红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总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前委总指挥、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瓦窑堡警备司令、东征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率所部在进攻阎锡山部队盘踞的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4岁。
刘志丹同志牺牲后,周恩来同志前往宋家川(今吴堡县)渡口迎刘志丹灵柩致哀。1936年4月23日,刘志丹烈士遗体被运回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南门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秦邦宪分别代表党中央、西北军委和中央政府致悼词。之后,刘志丹烈士被安葬在瓦窑堡南门外刘家渠的山坡上。
1941年3月,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在志丹县城北建立刘志丹陵。刘志丹陵建筑委员会主任由王生华担任,钟敬之负责设计。刘志丹陵于1943年4月落成。
1943年4月17日,边区政府派遣马豫章为移陵专员,前往子长。18日起陵易榇。19日,子长县党政军民举行隆重公祭。20日,由子长起程,沿路群众纷纷举行路祭。22日下午3时,延安军民万余人肃立城东桥儿沟恭迎烈士灵榇。林伯渠等参加了迎灵仪式。烈士夫人同桂荣、弟弟刘景儒、女儿刘力贞参加了移灵和护灵工作。延安卫戍司令王震亲自担任迎灵和公祭大会指挥。23日,延安各界15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敬送挽词:“志丹同志一生,对党抱无限忠诚,对敌人斗争,沉着勇敢坚定,对中华民族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有高度信心。志丹同志,是西北人民大众革命的旗帜,行动的指南针,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光荣。全体党员,应该向志丹同志学习,争取革命最后胜利,以慰英灵。”朱德在公祭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4月24日,志丹烈士灵榇由护灵专员曹力如等护送,从延安起程,前往志丹县。5月2日,志丹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林伯渠等亲自执绋下葬。志丹陵园庄重肃穆,陵园内矗立一座12米高的纪念塔,毛泽东亲笔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塔前为通体圆首碑一通,上刻陕甘宁边区全图,并刻有林伯渠题写的“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9个大字。
毛泽东对刘志丹给以高度评价:“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毛泽东还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纪念刘志丹同志。”
朱德题词:“志丹军长同志千古,红军模范。”“志丹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忠实英勇的红军领袖,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
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陈云题词:“共产党员的模范”。
王稼祥题词:“与陕甘宁边区同垂千古”。
叶剑英题词:“懿惟志丹,革命英雄。国际主义,奋志坚行。裹革沙场,虽死犹存。纪念先烈,以启后人。”
彭德怀题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西北之光,民族俊杰。”
秦邦宪、邓发、李富春、贺龙、徐向前、凯丰(何克全)、林伯渠、李鼎铭、李维汉(罗迈)、谢觉哉、吴玉章、蔡畅、肖劲光、李木庵、欧阳钦、曹力如、王世泰、阎红彦、贺晋年、白如冰、张达志和王明(陈绍禹)等也题了词。题词的单位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八路军留守兵团、延属地委、关中地委、晋西北地委和日本工农学校等。
1947年,刘志丹陵遭到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严重破坏。
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刘志丹陵。以后,各级政府又多次拨款予以维修和扩建。刘志丹陵现建有纪念堂、碑亭、陈列室、纪念塔等。陵园门前矗立有刘志丹烈士的大型石雕立像。陵园现由志丹县民政局管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