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旧址
延安市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第二项保证内容是:“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与蒋介石在庐山谈判时,拒绝国民党政府拟派丁维汾担任陕甘宁特区政府主席这一无理要求。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严重形势的逼迫下,被迫承认陕甘宁特区政府的组成,林伯渠为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共辖23个县。从1938年1月1日起,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15人为政府委员。2月6日至8日,召开边区政府委员和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决定高自立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0年10月12日,边区政府任命谢觉哉为秘书长。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会议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为副主席,林伯渠等18人为边区政府委员,周文为秘书长。
    1942年1月1日,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一纲领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于1941年5月1日提出,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批准,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讨论通过。5月,边区政府第21次政务会议诀定,同意周文辞去边区政府秘书长职务,由高自立兼任。
    1943年2月6日,边区政府任命李维汉为边区政府秘书长。
    1946年4月2日至27日,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召开,会议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刘景范为副主席。林伯渠等19人为政府委员。
    1947年3月,边区政府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2月9日,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病逝。1948年1月,杨明轩被任命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8年4月,延安光复。边区政府迁回延安,在原南关旧址办公。
    1949年6月,西安解放。6月14日,边区政府迁西安新城办公。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同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工作。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边区已由工农民主制转变为抗日民主制。这一转变的实现,表明边区已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政权建设中得以全面贯彻,这对于巩固与扩大边区内部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日团结,建设抗日模范根据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边区政府又是接受国民党中央政府管辖的一个地方政权组织,相当省的建制。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巩固和扩大全国的抗日团结,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即在政权的民主化建设方面为全国率先作出了榜样,通过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不记名方式的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了各级议会及政府领导人。边区政府坚持人民民主政权性质及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行互助合作,减租减息,发放农贷,奖励手工业生产,保护商人利益,并开展赈济灾荒,抚恤优待,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优待移民难民,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使边区以抗战第一的军事建设,以农业第一的经济建设,以干部教育第一的文化建设等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为把边区建成民主的模范、抗日的堡垒、自由幸福的象征的新民主主义示范区摸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率领边区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建设,准备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做了大量的工作。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人力、物力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筑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为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及整个西北解放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边区政府在1938年11月前,在延安城内南门坡棉土沟(今延安市教育局一带)办公。1939年2月,迁延安南关新建办公地址。现存石窑洞48孔,平房20间,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延安行署使用。

延安革命旧址/姬乃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