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中学筹建于1938年8月,首任校长蔡子伟。9月1日,边区中学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延安城内城隍庙(今延安中心街西侧地区百货公司一带)。招生4队,有学生200余人,并改原鲁迅小学为附属小学。10月,边区中学根据边区政府紧急疏散的指令,迁至安塞吊儿沟。
1939年7月,边区中学与鲁迅师范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师范,并附设初中部。校址迁驻延安城东柳树店。校长由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周扬兼任。当时有教职员工56人,学生150余人。9月22日,边区师范举行了开学典礼。
1940年春,边区师范迁驻延安城南的花石崖砭(即后来的中央西北局旧址)。有学生600多人。
1942年初,边区师范迁驻延安西川的张崖村(即原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旧址,而中央西北局迁驻边区师范旧址)。刘端棻继任校长,“边师”接收裴庄小学为附小。3月20日,裴庄附小开学。
1943年2月底,边区师范与鄜县师范合并,成立延安师范。改由延属分区专署领导。学校以培养延属分区及延安市(延安市属边区政府直辖)所需之小学教师及轮训区、乡干部为目的。3月12日,原绥德师范校长霍仲年调任“延师”校长。
1944年1月,“延师”开办的地方干部训练班开学。同年9月6日,“延师”与延安大学中学部合并,并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校址迁驻桥儿沟。校长霍仲年。原“延师”开办的地干训练班也移交“延中”,地干班于1945年1月28日举行了毕业典礼。
1946年8月9日,边区政府为纪念陶行知先生,决定从8月19日起,将延安中学改名为“行知中学”。9月4日,行知中学举行了隆重的易名典礼。谢觉哉、李卓然等出席表示祝贺。同时,新任校长马济川到任。校址迁至与桥儿沟隔河相望的罗家坪,驻原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旧址。同月,行知中学与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业局合办了职业班,职业班驻原边区中学旧址安塞吊儿沟。职业班课程有经济建设、物理、化学、工厂管理等。本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特设制革、制胶两个小厂。学生半日学习,半日实习操作。
1947年初,根据边区政府的命令,行知中学与边区卫生学校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第四后方医院(后改为第四野战医院),随军转战。3月初撤离延安,8月东渡黄河,到达山西临县境内。冬天,学校一部分师生迁回陕北子长,改编为延属分区党校所属的青年班。一部分迁驻山西省*(左阝右显)县境内,成立延安大学附中部。1948年5月,延属分区党校青年班迁回延安后,先驻清凉山,后迁刘万家沟和平医院旧址。7月,延大附中部随“延大”总校迁回延安,驻延安王家坪。1949年1月23日,边区政府政务会议决定,“延大”附中改名为行知中学,由边区政府教育厅领导。原行知中学(即迁驻刘万家沟的延属分区党校青年班)改称延安中学,由延属分区专署领导。1月31日,延大附中和行知中学联合发出更改校名启事。边区行知中学于同年7月,迁至西安。延安中学则于同年9月迁至枣园。1950年延安中学迁驻延安北关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一直至今。
延安中学在10余年间,屡迁校址。该校在延安城内旧址已不存在,在柳树店、花石崖砭、张崖、刘万家沟等地旧址,仍保存有土窑洞或石窑洞等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