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肤(施)甘(泉)县苏维埃政府在龙儿寺成立(属今延安市柳林乡)。同年12月,肤甘县苏维埃政府曾派曹步福到沟门村(今名延河村,属柳林乡)组织成立了合作社。但因战争频繁,环境恶劣,加之组织方法欠妥,不久即行解散。
1936年12月,延安县苏维埃政府派南区苏维埃办事处李生章到沟门村重建合作社。经过20多天的工作,合作社成立。定名为南区合作社,主任王天经。合作社成立时,共集股533股(每股苏票3角),计有股金159.9元,社员160人。1937年2月,合作社第一次结算,盈利200余元。同年3月,刘建章接任主任。
1939年初,南区社由沟门迁至柳林村(今柳林乡政府所在地)。南区社在柳林开办了骡马店、饭馆、新建了营业部和分销处。并同光华商店合办了一个搔羊绒的“场子”,组织了运输队。同年6月,南区社在三十里铺村(今属柳林乡)与南区政府及私商文表六合股开办了“兴华号”铺子(南区社入股200元法币,区政府入股100元法币,文表六入股700元法币)。兴华号成立后,生意十分兴隆,后改名兴华社。兴华社的创办,按“合作社民办”的政策,既动员了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生产,又把分散的个体的私人经济纳入了合作经济的轨道,并改造了私商,为边区合作事业探索了一条新路。同时,南区社还在沟门村开办了民合社、油坊、粉坊,在柳林开办了民生药店,在南庄河(今属柳林乡)开办了和合社,在罗家崖(今属万花乡)开办了新民社,在新市场开设了公益杂货铺,在七里铺开设了集成过载栈,在延安北川的赵家崖(今属河庄坪乡)建立了一个分社。南区社已初步形成了兼营消费、运输和生产的综合性合作社。延安县政府于当年底,批准将南区合作社改为南区合作总社。刘建章任总社主任。
1940年7月20日至22日,南区合作总社召开了首次社员代表大会。
1941年,南区总社还在南庄河村开办了新合纺织厂、毡坊、皮坊、织袜工厂等。
到1942年年底,南区总社已拥有16个分社,入社户数占南区户籍总数的90%以上,股金总计250万元(边币,以下均为边币),流动资金130万元,营业额1700万元,纯利润180万元。
在1943年1月结束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南区总社被授予“模范的合作社”光荣称号,成为三个先进集体之一。刘建章则被授予毛泽东题写的“合作社的模范”的奖状,成为22个经济建设英雄之一。在同年11月举行的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刘建章和王耀明被评为边区特等合作英雄。
1943年3月,南区合作总社筹办的边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沟门信用合作社成立。
1944年3月,南区总社创办了教育合作社,以公益金中的教育经费为基础,通过群众入股的形式,为群众子弟开办学校。其中第一所小学——沟门民办小学(教师薛民锋),成为陕甘宁边区四个模范民小之一。同年,南区总社还在沟门村开办了职业学校、业余剧团、医院合作社等。南区总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送给南区总社一副对联,上联:“入股没有现钱,柴草也算”;下联:“包交公盐公粮,减轻负担”。横批:“真正为民”。
从1946年起,峁克业任南区总社门市部主任。当年2月16日(农历元宵节),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来到南区总社,给干部职工拜年,视察了工作。6月,毛泽东又视察了南区总社开办的沟门职业学校。
1947年3月,南区总社及分社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和战时救护服务团,和国民党部队英勇斗争。1948年5月以后,南区总社又及时恢复了营业,支援经济建设和解放战争。现在的延安市南区供销合作社,就是它的延续和发展。
延安县南区合作总社旧址,现保存有当年的办公室、仓库和宿舍石窑洞和接口石窑16孔。1973年,又根据原样恢复了总社当年的营业楼,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二层简易楼房。二楼正面匾额横书:“延安县南区合作总社”。一楼门柱上刻有“发展经济合必作;增进民生工与农”的对联。1985年,对合作总社旧址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已被开辟为“南区合作总社纪念馆”。并树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