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国法西斯肆虐狂暴,欧洲大陆狼烟四起;日本法西斯在亚洲攻城掠地,惨绝人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举步维艰。为适应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有力配合中共正在开展的整风学习,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的通知,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新华社内部刊物《每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并统归中央党报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方针政策,都必须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传达知。《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领导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毛泽东还亲自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发刊词,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内政外交的主张,表明了《解放日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方针。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报之使命如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本报同人完全相信,由于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协力斗争的结果,世界必然要变成一个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国必然要变成一个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企图,我们是能够粉碎的。团结,团结,团结,这就是我们的武器,也就是我们的口号。今当本报发刊之始,愿掬至诚,以告国人。”毛泽东对中共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十分重视!
改革版面
《解放日报》创办之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严重问题。正如毛泽东尖锐指出的那样,《解放日报》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缺点和问题就是缺乏党性,脱离群众。他说,《解放日报》自创办10个月以来,不能及时有效地配合整风运动学习,没有全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作为中共党报所应具有的政治嗅觉,没有起到作为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在宣传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大问题上,《解放日报》没有准确地反映出中共始终坚持的独立自主,以我为主的重要原则。“对于全国人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奋斗,缺乏系统的记载”,“对于边区中所进行的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更说不上推动与指导。”另外,《解放日报》也存在着党八股的文风,文章长篇阔论,语言艰涩生僻,苍白无力,脱离群众,失去了作为党报所应有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指出:“现在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不是那些党八股。”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自1942年4月1日起《解放日报》实行改版,使其成为真正完全的党报。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新闻改革,是中共党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解放日报》的改版,巩固了党报工作的理论基础,成为无产阶级新闻学中的宝贵财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毛泽东明确指出,全党同志都要高度重视党报作用,“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毛泽东要求党的领导机关,认真执行全党办报的方针,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1942年8月,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日报》社总编辑陆定一和社长博古共同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组织上保证了报纸改革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使报纸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反映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使《解放日报》真正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充分发挥其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同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同时也是中共西北中央局的机关报,并决定西北中央局委员陈正人参加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共西北中央局于同年9月9日迅速作出了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规定西北中央局每月讨论一次关于报纸宣传边区问题的方针政策,报社编辑部派人参加西北中央局会议,西北中央局派人出席报社编辑部会议。毛泽东充分肯定了西北中央局的这个决定,并要求各地仿此办理。
毛泽东指出,党性是党报的本质特征,党报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成为党的喉舌。党报要始终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为实现党的号召而奋斗。
1942年3月8日,毛泽东挥毫为《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同年3月31日,毛泽东召集延安各部门的党内外负责人和作家70余人,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坚决反对和克服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进一步增强党性。他形象地指出,我们不是站在喜玛拉雅山上办报,既不属于这个阶级的又不属于那个阶级的。毛泽东明确指出,党报应有适当的、正确的批评,目前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批评态度:一种是诚恳、坦白、与人为善;一种是冷嘲暗箭,危害党的团结,销蚀党的肌体。对此,我们应坚持前者,反对后者,欢迎前者,批判后者。
《解放日报》改版后,不断加强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新闻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新闻业务素质。建立广泛的通讯网,大力提倡工农兵积极写稿,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真正起到沟通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作用。同时《解放日报》还深入基层,向边区各地派驻记者,设立通讯处,逐步建立起新闻记者、基干通讯员和通讯员三位一体的新闻通讯队伍,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到1944年11月,《解放日报》社已拥有通讯员近2000人,其中工农兵通讯员1100多人,从而使《解放日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大加强了党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解放日报》面目也为之一新。
搞活副刊
《解放日报》创办之后的头4个月,整个报纸只有两版,没有独立的副刊。1941年9月16日,改为4版,首创《文艺》专栏。此后,又相继产生了《青年之页》、《中国工人》、《敌情》、《中国妇女》、《科学园地》、《军事》、《卫生》等8大专栏。
这一时期,《解放日报》副刊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发表了诸如《野百合花》这样带有根本立场错误的文章。毛泽东针对副刊上一些作品创作思想方向存在偏差,文章不通俗,语言不流畅,不符合边区军民的文化水准,远未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等问题,明确地指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认真重视稿件的思想性,他说:“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对稿件“须加以选择修改,务使思想上无毛病。”党报副刊的编辑人员,无论选稿和改稿都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学术标准第二的原则。毛泽东主张坚决排斥内容反动而又带有“艺术性”毒性更大的作品,同时他也坚决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毛泽东认为党报副刊的作品应该是政治和艺术、思想与学术有机的高度的统一。因此,凡是具有政治和艺术、思想与学术有机统一的作品,毛泽东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亲自推荐,建议发表。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客观分析了中国明朝灭亡的原因,认真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有力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投降主义政策,为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鉴戒,思想性鲜明,学术性极高。毛泽东阅后立即举荐《解放日报》副刊,于1944年4月18至19日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并决定把此文作为中共正在开展的整风运动文件,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学习,总结经验。此后,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复信中指出:“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不久,《解放日报》根据毛泽东的倡议,专门发表了社论《防止骄傲自满》。1942年10月8日,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发表题为《全国木刻展》的文章,文中回顾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史,展望了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尤其对解放区版画家古元及其版画作品《割草》赞誉颇高,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中国艺术界卓绝之人才”,古元的作品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毛泽东看了这篇美术评论文章,独具慧眼,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立即建议转载。1943年3月16日,《解放日报》副刊全文转载了徐悲鸿的文章。
毛泽东指出,必须发动全党共同办好党报副刊,充分调动办报人和看报人的两个积极性,这不仅是办报人的责任,而且也是看报人的责任,只有把二者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卓有成效的荟萃各界精英,努力扩大稿源。1942年9月20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亲自起草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而且十分具体,具体到人头,内容的主次和字数!
“荒煤同志:以文学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
江丰同志:以美术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此外并作图画。
张庚同志:以戏剧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
柯仲平同志:以大众化文艺及文化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
范文澜同志:以历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
邓发同志:以工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
彭真同志:以党建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5000字。
王震之同志:以戏剧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
冯文彬同志:以青运及体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
艾思奇同志:以文化及哲学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
陈伯达同志:以政治、经济、国际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
周扬同志:以文艺批评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
吕骥同志:以音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
蔡畅同志:以妇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
董纯才同志:以教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
吴老:以语文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
以上共149000字。”
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按名单发出毛泽东枣园之宴的邀请。柯仲平、舒群和博古等结伴而来,毛泽东迎上去,深情地说:“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在枣园摆宴,必有所求。”毛泽东首先宣读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和具体内容,然后幽默地说:“俗话说,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吃亏只这一回,但不许哪个口上抹石灰。”毛泽东深吸了一口烟,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办好党报,党内同志人人有责,责无旁贷。我想,诸位专家、学者必然乐于为第四版负责,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赴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家深深被毛泽东话语所打动,群情振奋。席间,毛泽东频频举杯,笑视四周,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说道:“祝我们的事业成功,祝我们合作愉快。”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诞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主要发行地区是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由于历史、地理和战争的原因,这里的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因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深谙中国国情,通晓广大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客观环境,因而一贯主张党报副刊文章要短小精悍,力求大众化、通俗化,这不仅是文风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中共宣传的根本方针之一。此时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之中,几面受敌,军情紧迫,广大军民无暇阅读那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长篇大论,对此,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真正做到“文字通顺,并力求通俗化”。毛泽东在《<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中明确指出:“每篇以不超过4000字为原则,超过此字数者作为例外。”
造就新人
毛泽东在新闻实践中非常重视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和造就,放手大胆地锻炼和使用青年新闻工作者,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茁壮成长。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有志救国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热血青年离开国统区,毅然奔向延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生机。但随之也带进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何克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则成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要求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努力学会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毛泽东指出:“青年记者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他要求《解放日报》青年编辑记者参加和采访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青年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主义概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5本书,广泛阅读鲁迅先生晚年杂文,同时大力推荐和表扬优秀新闻作品。
毛泽东注意勉励青年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解放日报》创办伊始,条件简陋,编辑记者年龄普遍偏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毛泽东则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实践,勇敢承担起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年方29岁的舒群继丁玲之后任《文艺》专栏主编,他担心不能胜任此项工作,因而顾虑重重,毛泽东知道后,亲自找他谈心,认真做思想工作。毛泽东拍着舒群的肩膀和蔼地说:“要找这么完全的人,这么有能力的人,你给我介绍一位。”看着舒群疑惑的表情,毛泽东耐心启发道:“难道没有这么一个人,综合性的副刊就不办了吗?全能的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能有。”毛泽东点着一支烟,吸了一口,笑着对他说:“你编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是个点,也是个面。因为你是搞文学的,所以文学是你的点,文艺是你的面。你也要由点到面嘛。你编综合性副刊,文艺是你的点,社会科学就是面了。都是要先点后面,从点到面嘛。先文学的点,后文艺的面;先文艺的点,后社会科学的面。面反过来又会促进点,使点深化。”舒群抬起头,看着毛泽东那双充满哲理睿智的大眼。毛泽东满怀期望地对他说:“只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由点到面,你就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舒群深深被毛泽东那饱含精辟辩证法知识的话语所折服,继而羞愧地低下了头。毛泽东的教导深深打动了舒群,使他放下了思想包袱,信心百倍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毛泽东指示《解放日报》青年编辑,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要轻视工农兵的来稿。他风趣地说:“不要称他们为‘豆芽菜’。就说是‘豆芽菜’也是很好吃的一个菜嘛。你们要认真做工农兵稿件的‘理发员’。”为贯彻毛泽东指示,《解放日报》社加强了采通工作,成立了群众工作委员会,很多青年记者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为加强报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使报纸更加有的放矢地搞好宣传报道工作,报社还从基层选调一批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充实报社工作,从而更加密切了新闻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非常注重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教育,要求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失实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毛泽东严肃指出,缴获敌人1支枪,就报1支,不能报两支;缴获敌人10支枪就报10支,不能报11支。为贯彻毛泽东加强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指示,针对当时部分青年记者片面追求文艺性、趣味性的错误倾向,《解放日报》开辟了《新闻通讯》专栏,对青年记者和通讯员广泛进行新闻理论和业务培训,大力开展关于新闻真实性系列问题的讨论。为此,《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
毛泽东要求青年新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作者。在审阅稿件时,要细心倾听作者的意见,不可随意增减。他主张:“如有不合用之稿件,由编辑部退回负责征稿人,再行补征。如由编辑部作重要之修改,则应与征稿人商量一下。”
毛泽东极为关注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修养,既热情鼓励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又严肃认真地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使人感到坦率诚恳,和蔼可亲。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一文受到尖锐批评。毛泽东明确指出,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不同,丁玲的文章虽有批评,但还有建议。毛泽东多次找丁玲谈话,严肃指出她文章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同时又热诚地帮助她,使丁玲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
毛泽东不仅关心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修养,同时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也是关怀备至。《解放日报》社杨松积劳成疾,抱病在床,毛泽东知道后极为关切,用自己的50元稿费买营养食品,百忙之中两次专程前往医院探望。毛泽东坐在杨松床边,象慈爱的父亲一样,拉着他的手,抚摸着他的额头,认真询问着他的病情,并鼓励他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恢复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杨松和在场的人深受感动。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印刷厂俱乐部亲切接见《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毛泽东挥着手,大声说道:“同志们,你们是充满朝气的一代,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革命的希望。你们的工作很重要,你们是党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希望你们再接再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大家听了很受鼓舞,精神极为振奋。毛泽东不辞劳苦还认真察看了豆腐坊、马厩和小块菜地,并不断勉励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努力搞好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