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在延安”,这是53年前陈嘉庚先生延安归来道出的肺腑之言。历史诚如陈先生预见的那样发展着。
1940年3月,陈嘉庚带着南洋800万华侨的重托,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冲破重重阻挠,不辞辛劳,于5月31日到达陕北延安。第二天下午,陈嘉庚先生及随行人员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杨家岭拜访。当陈先生到来时,毛泽东已在门前微笑地等候着他们。毛泽东高兴地迎了上去,用他那有力的大手紧紧握着这位华侨领袖的手,象久别的故人相互亲切地问候。随即热情地将陈嘉庚先生迎进窑洞。
陈嘉庚先生走进窑洞,打量四周。只见屋内摆设一张陈旧的写字桌,另有10余张大小高低不一的木椅,都是乡村农民用的旧式家俱。毛泽东蓄着长发,身着布衣,高大的身躯,坚毅慈祥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目光,热情好客的举止,不由得使陈嘉庚先生对他产生了几分敬意。
毛泽东对陈嘉庚先生来延安访问表示非常欢迎。并希望陈先生在延安多走走,多看看。陈嘉庚先生也向他表达了海外侨胞的慰劳。当他知道毛泽东习惯在夜间工作,鸡鸣才睡时,便劝他在白昼工作,并说,这有利健康。
毛主席和陈嘉庚先生会晤开始时,两位华侨学生,前后进来协助翻译。陈嘉庚发现他们“无敬礼便坐,安然座谈,绝无拘束。”心想这就是“平等无阶级制度”,这便是陕甘宁边区留给他的第一印象,紧接着这次会谈之后的晚餐引起了陈先生的思索。毛泽东和陈嘉庚一行共10余入围坐一桌,旧方桌上放置了一块陈旧的圆桌面,4张白纸覆盖桌面以代桌巾。端上饭菜,花样很简单,白菜、咸饭,但却特地配了一味鸡汤。毛泽东解释说:“我没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面对这简朴的晚餐,陈嘉庚先生感慨万分。
来延安之前,先生也曾在重庆等地考察。由于他领导华侨筹赈作出了很大的成绩,蒋介石视他为“财神爷”,因而把欢迎陈嘉庚当作一件大事,仅重庆一地就准备38万元招待费。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会见宴请,以博取陈嘉庚的支持与欢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物资十分匮乏,陈嘉庚对这种铺张浪费现象极为反感。加之耳闻目睹国民党官吏贪污成风,挥霍民脂民膏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同是欢迎,毛泽东的朴素诚恳和蒋介石的奢侈虚伪在陈嘉庚的心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晚餐后,毛泽东、朱德陪同陈嘉庚先生等来到中央党校内的大礼堂,参加“延安各界欢迎陈嘉庚先生晚会。”整个礼堂一把椅子都没有,所有座位都是钉在木桩上的长木板。当毛泽东陪同陈先生等一行走进礼堂时,礼堂内掌声四起。毛泽东坐下之后,陈嘉庚欣然紧靠在他身边。居留在延安的侨胞代表卜一致欢迎词,陈嘉庚先生也应邀上台讲话。晚会上鲁迅艺术学院演出了《闲话江南》和《黄河大合唱》,整个晚会高潮叠起,充满了战斗、奋进和不可征服的气概。
在延安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朱德多次亲临陈嘉庚的住地交际处,与陈先生深入地交谈。针对陈嘉庚最关心的国共两党团结问题,毛泽东请陈嘉庚先生放心,同时亦反复阐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还嘱托陈嘉庚先生见到蒋委员长时,代为表白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希望陈嘉庚先生回南洋后,向海外侨胞据实报告在延安的见闻,陈嘉庚都一一答应。
就要离别了,短短几天的停留,亲见亲闻延安的实况,使陈嘉庚先生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在重庆,他曾出席过中国共产党和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在红岩村举行的欢迎茶会。在充满诚挚友好的茶话会上,陈嘉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你们共产党革命的目的,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不过是为改造社会,使国家民族好。我呢,这些年来也挣了一些钱,都拿来办学校,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我的希望也不过是要社会好。这一点初心,我想我和你们共产党人改革社会的动机是一样的。”他记得叶剑英上台致谢,风趣地说,他欢迎的不是资本家的陈嘉庚,而是欢迎革命的陈嘉庚。正是这次欢迎会,促使陈嘉庚北上延安的决心。在延安,他先后参观了延安女子大学,安塞县铁工厂和印刷厂等,视察了延安城区,并同各界人士及在延安的华侨青年进行了广泛地交谈。在多方地了解和考察中,陈先生对延安,对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观察与思索。延安之行,与他在国统区听到的传闻相反,“边区各界人士之努力抗战工作,努力后方生产,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感动与兴奋”。延安之行,拨开了他心中的云雾。陈嘉庚先生听取了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们的介绍,同时他也同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和南洋到陕北参加革命的青年们进行了交谈,并且实地参观、访问,把在延安观察到的和国民党统治区相比较,越来越觉得延安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感慨地说:“我来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5月7日晚上,伴着明亮的星星,延安各界人士千余人在中央大礼堂为陈嘉庚先生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晚会。毛泽东、朱德等出席了晚会。晚会上,朱德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送词,笑声、歌声在延安的上空久久回荡。
第二天,陈嘉庚一行在延安各界代表的夹道欢送下,迎着喷薄而出的红日,惜别延安东行。当他们就要走出延安城时,陈先生不由得回头顾望,见万道霞光给延安城镀上了一层金色光亮。
(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