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陕西商人与茅台酒

相传唐朝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一路送到扶风郡首府雍县(今凤翔县),第二天郡守在城西十里长亭送行。当时正值暮春三月。裴侍郎突然发现沿路彩蝶蜜蜂纷纷附地而卧,当时心中不乐。郡守忙溯风而上查访缘故,他走过离城十五里的柳林镇,仔细查问,原来柳林镇一家作坊正在大兴土木,工人从土中挖出窖藏300多年的陈酒一坛,颜色清碧透明,气味浓香无比,饮者无不醉倒。酒味随风飘去,镇东十里之遥,蜂蝶闻味纷纷醉卧不起,当时郡守即将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侍郎官喜之不尽,当即乘兴吟诗一首:
  送客亭子头,
  蜂醉蝶不舞。
  三阳开国泰,
  美哉柳林酒。
  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敬送高宗皇帝。柳林酒从此列为国宴珍品。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在凤翔“植湖柳,饮此酒”。此后,凤翔民间流传有“东湖柳,西凤酒,妇人手”(凤翔女工草编、刺绣、香包等制品亦源远流长)为三宝之佳话。
  进入清代后,陕西商人利用清政府对川盐实行“计口授盐”“认承办”的政策机遇,纷纷赴四川承办川盐产销,使四川盐井的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占十之二三”。入康乾年间,清政府准许“川盐入滇(黔)”,陕西商人遂乘机进入川盐运销,把持垄断着从涪州到贵阳千里的川盐运销业务。而当时贵州省仁怀县茅台村是川盐运转的水陆码头,川盐经赤水河转运到茅台村,再由茅台村起旱用骡马驮运到贵州各地,所以许多陕西商人汇聚茅台村贩盐,有诗描绘当时的情形是“盐走赤水河,秦商聚茅台”,其中陕西商人刘绍棠、田荆荣与自贡富商李三畏合办的贩盐商号“协兴隆”总号就设在仁怀县,它的子号70余家,分设于从仁怀到贵阳的沿途州县。因此,陕西商人在茅台村还修筑了华丽的“陕西会馆”作为商帮办公之地。由于陕西商人来自酒的故乡,喜好饮酒。而贵州由于山陡水荒没有好酒,唯有一名叫“羊柯曲”的酒,辛辣难以下咽。唐代诗人黄庭坚曾对此酒有过咏叹。协兴隆的财东刘绍棠见贵州没有好酒,一气之下回到故乡,到凤翔柳林镇振昌顺酒坊,高薪聘请一田姓陕西酒师,携带西凤酒的配方和工艺技术来到茅台村,用洁净的优质高粱为曲,配以赤水河纯洌之水,经九次勾兑,酿造出佳酿“茅台烧锅”,这便是中国名酒“茅台酒”的原生形态。从此茅台酒在当地名声鹊起,茅台镇酿制茅名酒的烧坊不下数十处,基本上是山陕商人投资办的。入近代后,太平天国蓝大顺部占领了茅台镇,陕西酒坊人散业毁,茅台酒曾一度失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山西平遥一盐商华某到四川贩盐,因其母亲爱喝茅台酒,多年未能见到。华某特意赴茅台镇想为其母捎几瓶茅台酒以尽孝心,谁知到茅台镇后发现陕西商人办的茅台烧坊已是人去楼空。为了振兴中华名酒,华某决意重兴茅台酒,他找来流失的陕西酒师,又寻来山西“汾酒”的配方和工艺,在两种名酒的基础上酿制出次生的“茅台烧锅”,这就是后来“华茅”茅台酒的由来,即茅台酒的次生形态。当时的茅台酒仅仅是作为商家的自酿酒,小批量在贵州及全国销售。进入民国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茅台酒作为中国之酒参展,但由于包装很土,加之中国社会地位低下,并没有引起评委的注意。一位姓王的中国报聘员急中生智,提着两瓶茅台酒挤入评酒大厅,将酒瓶向地上一摔,茅台酒香气四溢,外国评酒员们才相信中国竟然有这样的好酒,一致评茅台酒为金奖。从此,茅台酒一举成名,走出贵州的深山,成为中国酒的代表。这是陕西商人对中华民族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①。
  ①《话说茅台酒》,《人民日报》1957年5月17日。
陕西商人研究/李刚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