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堆银山雕钱树日子繁华 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上)
















年节里贺家洼银堆钱挂
  清代嘉道年间的一年岁末,陕西渭南西塬阳郭镇贺家洼的贺家大院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门首影壁上斗大的“福”字,点缀了年关气象,三间门房石门兽含珠戏子,显示着珠玉广进的企盼,一幅泼墨大染的“积善人家春常在,农耕传家庆有余”的春联,显示了大户人家的气派。两侧的六间厢房丫环、小子装烟送茶,出出进进,六开间的厅房阁子屏风檀木厚重,雕文刻楼。琴桌上供奉的祖先牌位香火缭绕。厅中央八仙桌左边是用100个50两重的银元宝堆成的银山,在烛光下闪闪发光,显示了贺家白银山积的雄厚气象;右边是用1000个嘉庆通宝扮成的钱树,枝丫伸展,彩条飞扬,预示了贺家前途无量的锦绣繁盛。贺家掌门人贺士英长袍马褂,脸架一副茶色的水晶眼镜,手端着擦得油光闪亮的水烟袋,神态安详,注视着大院内忙碌的家人。
  这时从厅房侧屋里走出一位衣衫淡雅、举止文弱的小妇人,她风流俏丽,美目流盼,一笑一颦风情万种,与院内黑衣蓝裤的人群形成鲜明对照。这位妇人就是贺士英专门从扬州娶来的姨太太,她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入贺家大院,多年以来做饭从不烧柴火,说是受不了陕西人的烟熏火燎,而是命厨娘烧书做饭,说是用书烧的饭里有书香,许多年来不知道烧了多少书。贺士英虽知这种怪诞行为多少有些暴殄天物,有辱斯文,但念其温柔可爱,对贺家的大事每每出谋划策,出了不少好的主意,是贺士英最珍爱的贤内助,也便不多苛求。
  只见这位姨太太轻启莺喉,对贺士英嫣然一笑,轻轻地说:“不愧是大户人家,年节可真是繁花似锦。”
  贺士英捋须,轻轻吐了一口水烟,望着烟团在厅房中缓缓散去,对夫人说:“可不是嘛,几辈人的艰辛才挣下这偌大的家业。就说这大院,光盖房就用了七八年光景,为它可是费尽心血。贺家洼十条巷道,九条都是我们贺家的,你说这九龙贺家盖满了厅房大院得花多少银子?”
  姨太太小嘴一努,含嗔带笑地回答道:“又要吹你们贺家了。”
  贺士英不以为然地反驳说:“这咋能说是吹嘛!这高房大院能吹起来?当年光盖这一个院子少说也得千两银子,我们贺家为修这大院专门有自己的匠人,不请生手,就说这一人怀抱的六根厅梁柱,是我们家在蓝田清凉山包的林场中精心选来的百年古树,石灰和砖瓦是自己的窑场专门烧造的,光这林场和窑场就非一般人家能够供奉。为了让乡党受益,我还专门在阳郭镇设了个人市,凡是年节在市上找活的,不管是不是阳郭人,都一律请到贺家,由贺家花钱雇佣,光今年年节都不知雇佣了多少人,也算我贺士英给家乡做了一件善事。”
  “看把你美的。”姨太太一撩手中的花手帕不屑地说。
  谁知这花手帕一撩,偏偏把桌旁的钱树一角给拉倒了,哗哗啦啦的钱币掉了一地,众人也都惊呆了。
  贺士英见状,心里暗暗一惊,“这年关将至,钱树倒塌,恐怕是不祥之兆,今年的生意怕是要出问题。”但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本想责骂已经吓得脸无人色的姨太太一顿,但看到她那花容失措,惊恐如同一只受伤小鹿的样子,又平添了几分妩媚,男子汉的豪气涌上心头,他手一挥,对众人说:“无妨,无妨。年关春到,钱树倒了,不正是说我们贺家的钱到了,钱到了,这是喜兆,我这位姨太太这些年给我带了多少财运。”说完对大伙吩咐道:“众人莫惊,都随我拈香跪拜,祭祀贺家列祖在天之灵,保佑贺家生意通顺,合家安康。”一席话化解了大家心头的阴云,都暗暗佩服贺士英临危不乱、化悲为喜的通达能力。一时香烟缭绕,颂声不绝,贺家大院里又充满了喜气洋洋的年节气氛。这是发生在陕西富商贺家大院里的一则真实的故事。
  盖大院遍渭北高房大瓦
  当年的陕西商人大都是乘明代“食盐开中”政策的机遇,力农致富,将家中窖藏的粮食贩运到边关,换引贩盐,发财致富的。他们富起来以后,遵照陕西人的传统观念“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莫不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高房大院、使渭北川道地区在陕甘回民起义前,这种高房大院、深宅巨户所在多有,今天在绿阴覆盖的渭北农村,还可以看到这些豪户巨宅的历史痕迹,其规模布局并不比今日山西的大院逊色。一首清代《西安杂记》中记述道:
  城名下杜近端门,
  博望曾延东阁真。
  广置十王百孙院,
  神尧麟趾倍振振。
  这些名扬关中的高屋大院,具有代表性的有:
  渭南孝义镇赵家大院
  赵家是陕西明代最早从经营盐业中发家致富的商业家族。清末文人李伯元所写的世情小说《官场现形记》就是从孝义镇赵家写起。该书开宗明义写道:“陕西有个朝邑县,朝邑县有个孝义镇,赵家是镇中富户,有一年赵老爷的一个孙子考上了状元,阖镇祝贺,另一富户方家见了眼红,也找了一个举人夫子名王仁给他儿子老三做私塾先生,在庆贺赵家孙子中举中王乡绅大谈制艺入官经济之道”,足见赵家在全国的影响。赵家原本是山西人,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迁徙到渭南孝义镇,从明初利用“食盐开中”致富,迄今,累世忠厚,赵家在明代出过廉访使,到清代主要是经商发财,一门九府,皆是富户。赵家主要是经营盐业、布店、典当、茶庄、粮店发的家。西安有不少赵家的生意,西安的赵鼎元、洵阳的乾益号、咸阳的调元号都是赵家的生意。入清后,赵家向四川发展,主要是开盐井和贩茶。赵家在自流井和乐山五通桥开有盐井和盐场,叫元记盐号,在涪州有恒盛元盐号,二号的规模都很大,既经营盐坊又办运销,川盐入黔有不少食盐是由赵家参与包销的。还在泾阳设有恒春益茶号和德厚堂茶号,从湖北运茶,在泾阳加工后运到甘肃等地。赵家还在西安湘子庙街开有当铺,并在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各县设有分号。咸丰时赵家的赵渭南是关中赫赫有名的大财东,同治年间的赵老九和赵元中都是有名的陕西绅士。赵家在孝义镇修了九院宅院,恢弘宽畅,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还修了占地很大的祖墓,石狮石兽分布左右,修基进以石匠雕刻石件的粉末付工钱,一两粉末一两银子。乔家后人乔峰泰说:“赵家每年赚的银子都从四川运来,运的办法是人挑、马驮,成群结队,这些银子经常有保镖随行,所以也叫出镖银。一次,赵家出镖银时,先头部分已进了赵家大院,后一部分还仍在渭河滩上,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八里路长。”有的银子是大块的,搬运不易,干脆埋到乔家的地里。
  在孝义镇与赵家并富的还有严、柳、詹三大财东。严家也是从山西迁来的,与赵家是老表关系。严家后人出过不少当官的。道光朝抵抗派领袖之一,历任河南、湖北巡抚的严树森就是严家的后人,所以当时孝义镇流传的一句话就是“严家功名大,赵家银钱多”。严家的生意主要还在四川,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办有乾记盐号,从灌县到松潘的茶运业、伐木业几乎都被严家垄断着,并在成都、什邡、绵竹、灌县、彭县有商号,名称为“义和”,还有大量水田。严家发财后,举家迁到了四川的新繁县。柳家是孝义镇四大财东中发财最早的,主要是在四川开当铺和金货铺,以“亨顺”为号,仅在成都开的店铺就有48家,赚得钱很多,当时渭南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钱多比不过姓柳的”。柳家发家得早,衰败得也早,据说今天已经绝户。詹家也是做生意发的家,但富厚不如前三家。孝义镇的“赵、严、柳、詹”四大财东,共同支撑了孝义镇几百年的辉煌,当年渭南流传的一句谚语就是“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
  渭南信义焦家大院
  焦家在渭南信义镇南焦村,其兴家在焦荣栋、焦耀栋之手,二人的事迹《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荣栋、耀栋兄弟二人最初在四川彭县岐山马家(马松岭)开的“万盛”号当掌柜,荣栋为万盛八分号总管,耀栋为万盛一号掌柜。由于焦荣栋精明能干,深得万盛号另一东家渭南王家的信任,很快地荣升为“万盛”号总经理,并使业务蒸蒸日上,道光六年资本积累到10万两银子。道光十七年,王马两家发生分歧,折股分伙,王家将其渭南籍雇员一齐迁到四川新都,仍以焦荣栋为经理,在焦荣栋的精心执掌下,万盛号业务发展很快,从一号发展为八号,支号81处,遍布四川成都、新都、什邡、温江、荣宁、广信各地,资本积累到100万两。后焦荣栋兄弟生有离心。有一年,老二耀栋回陕西过年,老大荣栋嘱其迟归,并以违犯店规为由硬要将老二开除,当时有人劝老大资助老二点钱,让其另立门户,老大佯作不许。陕西籍客商纷纷解囊资助耀栋在新都开设“恒丰荣”商号,焦荣栋见策划成功,暗中将万盛号输向恒丰荣,并辞东不干,专意经营恒丰荣号。在兄弟二人刻苦努力下,恒丰荣从一号发展为五号,计有新都恒丰荣、彭县恒丰顺、金堂恒丰新、成都恒丰裕、郫县恒丰合,主要经营烟、茶、票、当诸业,在川东成都一带主营典当,在川西雅安一带主营茶业。另外,在西安、华县、潼关、羌白、赤水等地设有分号,主营钱业与皮货。到光绪年间,焦家业务发展到极盛时期,除四川五号外,在陕西分了西安恒丰益,渭南恒丰德,大荔恒丰永、新盛裕、谦太和、敬盛祥等7号,又在陕西开当铺8处,其他行业18处,店员800余人,成为渭北三大富户之一。
  焦家致富后,在家乡信义焦村大兴土木,盖了“九院三堂”的华丽住宅,总堂叫“协和堂”,下设三堂,老大荣栋为“德厚堂”,老二耀栋为“春敬堂”,老四相栋为“天一堂”,每堂三院,每院建筑花费千余两,号称“焦家大院”。老大、老二经商,老四在家务农,体现了“以商求富,以农守之”的经营策略。并且上联官府,下惠乡党,博取积善名声。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焦家助饷5000两,被赏以花翎,还以3000两修筑了本村的堡寨。1870年渭南修县城时,焦家出资数千两,1877年、1880年的饥荒中,焦家又分别赈捐麦粮千石,施惠乡里,得官府青睐。在焦家的支持和联引下,南焦村共63户人家,从商的就有62户,可谓一村皆商。如焦承祥在成都温江县开设泰和昌号做放账生意,有焦承武在成都李氏处帮贸,道光十四年“承祥念系同宗,将承武携入号内为伙,承祥从李氏号中带过银八百两,寄存生息”。焦家还巴结官府,庚子年间,慈禧、光绪逃难陕西,焦家捐银5万两,麦6000石,被授予“资政大夫”衔,恒丰号东家焦联奎出任刑部员外郎,焦联甲出任四川新丰知县。仅老三相栋一门中,二儿任四川昭化县令,三儿焦云峰任山东济宁道台,六儿秀才,七儿湖北试用知府,使焦家财大气粗。光绪三十四年“国丧”期间,例禁演戏,而焦家七老爷焦振甲过寿照旧演戏,知县张世英路过,闻听锣鼓喧天,派差查问后,不敢干涉改道而过。焦振甲死后,举办盛大葬礼,送礼的有当朝亲王贝勒、宰相、督抚等。
  渭南板桥常家大院
  常家现住渭南故市镇板南村一组。常家祖上从山西迁来,因此对于常家的姓氏读音有不同说法,按山西发音读“尚”,按陕西发音读“常”,五音不纯,正说明常家系迁徙户。据说常家的发家人叫常克珍,道光年间人,出身贫苦,初为手工裁缝,后在四川金堂县设估衣铺,又入岐山马家金盏号为经理,发家后于咸丰年间在金堂县设光义珍号,长期自东自掌,独家生意。常克珍有五子,称“常五经堂”,即华新、华中、华栋、华宾、华坤。第一代掌柜为常克珍,故店号曰“义兴珍”,第二代掌柜为长子常华新,第三代掌柜为次子常华中,第四代改革为“东西制”,东家为克珍长孙常生春,掌柜为外姓人马朝贵。常生春秉承祖脉,自幼长于经商,18岁开始主政,他有一套经营秘诀,凡是从四川本号回来的伙计、学徒都要留在常家住一个月才能回家。在这一个月中,通过与伙计攀谈,对四川生意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而常家生意在他管理下达50年,发展以至盛。而常生春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重用外姓人马朝贵。马朝贵是岐山人,精明能干,是个行家里手,在他的执掌下,义兴珍获得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简阳义兴珍、成都义兴和、新都丰裕森、广汉义兴珍、彭县义兴惠、绵竹义兴恒、什邡义兴珍、金堂义兴珍等8号,支号20余处,主营典当和钱业,典钱以土地为抵押,仅金堂县“义兴珍”号就掌握土地8000亩,几乎占据了金堂县全部土地的2/3。每年收租1万多石,现金120万,利息10余万两。光绪初年又在陕西开设了汉中义兴琳,西安义兴泰、自积永,故市“义兴生”、“公正诚”、“凝运长”等号及其他行业20号,房产200余座。仅西安义兴泰从河南、河北贩运各种布匹到陕西、甘肃各处贩卖,生意最盛时有10万银两的资本,店员30多人。“义兴珍”系统最盛时资本300万两,总值450万以上,店员800余人。常生春对马朝贵礼遇有加。每次马朝贵回陕向东家汇报业务时,常生春都亲自带上乐人、轿车到渭河岸边迎接,放炮敬酒,亲自为马朝贵执镫,一路吹吹打打,场面极为隆重,体现了良好的“东伙关系”。对其他伙计、学徒也是以礼相待,帮其在家乡结亲娶妇,发送亲故,使伙计有知遇之恩。辛亥革命后,四川动乱,总号义兴珍的伙计们将账本藏好后,携带500两银子逃回陕西交给东家。东家问:“这么多银子交给我咋办?”伙计们答道:“四川那边乱了,人都散了,银子是你家的,不交给你给谁!”后来东家无法,除一部分分给伙计外,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体现了东伙的诚笃人格。
  常家当年财宏气盛,五经堂在板桥南村修有五大房院,都是水磨砖砌成,有大量石雕、砖雕,大厅宏畅,后院修竹,一派富贵气象。房梁的椽子从终南山买来,两个人都抱不拢。二门还专门养有戏班,演员有陕西著名秦腔名角王文明、艺名双喜、来XX等,社长叫金叶子,逢年过节在常家戏台办堂会,在渭南很有影响。光绪二十七年常生春“过三年”举办大祭,演大戏五台,小戏十几台,知县张世英闻讯不准,但见有省藩台樊增祥送的挽幛,并派兵队前去护卫,只好作罢。庚子年间,义兴号五经堂助银10万两、捐粮5000石(每石300市斤)受褒奖,被封为“资政大夫”。常家生活奢靡,常生春有孙叫祥和子,养有名马叫“独角兽”,因马头生角而得名,十分珍贵,名闻全省,每年全省三原腊八古会上跑马,若独角兽不到场,会就不算圆,后来被慈禧的太监李连英知道了,要出1000两银子占为己有,祥和子赶忙偷骑回家藏了起来。
  渭南吝店曹家大院
  曹家现住渭南吝店镇程曹村三组。其发家人叫曹元绅,嘉庆年间在兰州贩马,后入岐山马家万盛号为学徒,学得经营本领,后来归乡在吝店设新兴惠商号放账为业,开始走上发家道路。曹家三兄弟,总堂号为“三经堂”,老大元绅为“树德堂”,老二元卫叫“同庆堂”,老三叫“四聪堂”。产业在陕西和四川。老号新兴惠设于吝店,总号新兴盛设于四川彭县,主营典当钱业,蒲城永兴公经营粮食,凤翔陈村有烟坊,并在成都也有字号。最盛时每号资金都在10万两以上,店员500余人,仅蒲城永兴公就有100多名伙计。
  曹家发家后,在程曹大兴土木,修建了华丽的曹家大院,有房屋千间以上,尤其以元绅的五间厅和花园别墅最负盛名。元绅别墅占地10亩,入门三间大厅,步入蔽日长廊入后花园,四季不谢之花,八节常青之树,又修八角亭,极目北望,可见渭河,翘首南眺,可望蒲城宝塔,成为渭南有名的私家花园。庚子慈禧西狩,各县筹款甚急,曹元绅捐银1万两,粮2000石,并声言不要借据,西太后褒曹为陕西开明士绅,其子曹京贤授为河北宛平知县。曹认为是神灵显佑,便借其母三月三日在程曹立古会为神还愿,使曹村三月三古会成为渭南著名庙会。立会三日,连唱三天大戏,皮影二三十台。过会时以经营木材、骡马为主,木材来自华阴、华县,木材所集比整个渭南县都多,三天后若卖不出去,全由曹家收购,成为渭南有名的木材市场。牲畜交易量也很大,一晌上市的牲口就有一二千头,是有名的“骡马大会”。曹家还与板桥常家、程曹焦家互相联姻,曹家三代云瑞之姐嫁给程曹焦家焦三少,住在西安柏树林,云瑞之侄女平鸽嫁给板桥常家祥和子之子,使三家荣损与共,成为渭河北岸著名的“焦、常、曹三大富户”。
  渭南西塬贺家大院 贺家在渭南阳郭镇贺家洼村,是清代陕西有名的财东,人称“九龙贺家”。贺家是关中大姓,据说他们家是明代从湖北迁入陕西的,分为三支,一支在湖北,一支在贺家洼,一支在蒲城,现今每逢清明,三支还互相走动。贺家在明代出过一个总兵,当官的人不少,入清后二门还出过一个临汾知府,但官运下降,开始走上经商之路。贺家在清代兴起于贺士雅、贺士英之手。贺士雅兄弟五人,长门贺士泰,二房贺士雅,三门贺士杰,四门贺士英,五门贺士顺。从贺士雅、贺士英起,贺家办钱业起家。贺士雅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家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又设两家钱铺,即72家钱铺,到贺士英时在“西同凤乾五郡四十余州县质库凡八百余”,当时办一家当铺至少需万两白银,可见贺家财力之盛。据贺家后人回忆,他家“每年的进息当有八九十万缗”。贺家的当铺建筑很有特点,首重高大坚固,两邻的隔墙必高出屋面数尺,以防火灾蔓延,因此,见到这种建筑,打眼一望便知是贺家的当铺,成为很好的实物广告。贺家人口众多,仅贺家洼就有390户,每次分家,哪家分得哪个当铺,就随哪个当铺住在哪个镇,由哪家当铺供应生活,从而使贺家的当铺分布于渭河以南及其蓝田灞河流域各镇。如临潼斜口、新丰、零口、马额,渭南的三张、阳郭、年曲等镇,蓝田的曳湖、普化、李后等镇,都有贺家当铺的分支,从而使贺氏家族遍布关中各地。
  贺家在清中叶后一直执陕西钱业的牛耳,贺士英一句话可以左右陕西的金融。徐忻抚陕时,见典当利息每月三分,疾典病民,提出减息二分,遭到同业反对,贺家当家人贺士英去见陕抚,提出“不可力取,我(家)糜库在省者八百余,下令各典当终年二分利,贴招贴于通衢,质者见利轻,不之他而质之士英”,不久关中40余质库,胥改为终年二分,足见贺家财大气粗。贺家除办典当外,还在四川、甘肃、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贺士雅和贺士英入川巡视从不歇别人家的店。贺家还在眉县里水峪、蓝田清明山(也叫青草坪)设有林场和石灰场,所以贺家建造典当都是自建,不采购别家材料,木料从太白山经黑河运来,工匠则用自家常年雇佣的铁木匠人,从而保证了贺家当铺建筑的如出一式。贺家还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严村方圆几里地都是贺家的产业,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使贺家人去县城经商办事不踩人禾。西安有贺家大量房产,北院门的一条街都被贺家买下,青年路省委招待所、建国路的东南城墙角的房屋也为贺家所有,使“九龙贺家”成为当时陕西闻名的富户。
  贺家钱铺子的钱很多,东家们说多得用不完,钱都摆成一摞一摞的,便在家乡大举建宅。宅院规模很大,一般一个院子包括门房五间、厢房六间、书房十间、庭房五间、上房一间,庭房中设暖阁,还有花园、戏楼、书楼等,贺家洼九条巷子,十里内都盖满了,这便是“九龙贺家”的由来。贺家还在村中修了四个牌楼和一座魁星楼,像一叶桅杆耸立在贺家洼的船形建筑形制上,表现了贺家外向发展的气象,后来陕西巡抚樊增祥在贺家巡视,专门写诗称赞贺家的富厚。更值得一叙的是贺家还在贺家洼修了有名的“贺家会馆”,由36间房子构成,每年岁末36家当铺掌柜回村汇报业务,便各自住在自己的招待室中,听由东家评功行赏。这种私人会馆在中国会馆史上是不多见的。
  贺家致富后不忘同行,施惠乡党,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贺士英捐资修建了西安的渭南会馆,“计屋四百五十间,八榻器具,费金三万五千两”都是他家拿出的,捐修了渭南城东通往阳郭镇的石桥,方便行旅,还捐资打造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链,至今铁链上还有“贺士雅捐赠”的字样。为了惠及乡党,贺家在贺家洼设了两个“市”,一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带来的东西不论农具、牲畜、食品、衣物,都在会上销售,售不完的一律由贺家收购,绝不让乡党带回去。这个古会立了百余年,至今还是渭南有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即“人市”,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佣者,一律由贺家包下来,为贫困村民提供了干活的机会。
大话陕商/李刚,赵沛.-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