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秦风秦俗秦声黄钟大吕 皇天皇土皇城义重情浓(下)


















许多秦腔反映了陕西商人的实际生活,唱出了商人的企盼和精神追求,所以商人对秦腔充满了热望,百看不厌。如:
  《贩马记》说的就是陕西汉中商人李奇去四川贩马,其继室姚三春不甘寂寞,与地保田旺私通,虐待前妻子女,使姐弟二人逃离家门。李奇归来,不见儿女,拷问丫环春花,春花不敢说出实情,悬梁自尽。姚三春与田旺贿赂知县,诬陷李奇逼陷春花致死,李奇被屈打成招,判为死刑。
  《三滴血》说的是山西商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经商,娶妻生子。后因妻子病故,生意亏本,携子归乡。其弟周仁祥怀疑哥哥收养外姓之人,谋占家产,告于官府,县官晋信书昏庸,以滴血认亲之法拆散了周家父子。
  《汗衫记》是说咸阳商人余宽出门经商,客商陈士武见其妻周兰英貌美,贿通阎婆,灌醉周兰英,窃取周家祖传宝物珍珠衫给陈士武,陈回家的路上,与余宽在客栈相遇,闲谈中拿出珍珠衫以炫耀他与周兰英的私情。余宽未查详情,回家将周兰英休弃。后陈病故,其妻唐氏改嫁余宽,对余宽讲出盗衫事情,余宽痛悔不及。这时周兰英已许配千岁李芳文为妻,余宽赴兰州寻妻认错,误伤门卫,周兰英为此求情,千岁知道详情后,令其夫妻团圆。
  《双刀传》写陕商杜德外出做生意数年后回乡,不幸遇无赖李横同行,李见民女水莲貌美,欲逼奸被杜劝阻,李怒,将杜打死。
  《新金玉缘》写陕商廉洁由四川经商归乡,途中被土匪抢劫一空事。
  《平乐园》写同州书生李尔德弃学经商,数年后得家书回乡与未婚妻冯荇采成亲,途中遭陕西巡抚追捕罪犯,李助阵立功受封。婚期即至,冯荇采不见婿归,随母至铁尾庙烧香问讯,途中巧遇李尔德归来,喜出望外,大摆宴席。
  这些戏文正是商人们所经历的生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化,怎能不引起离乡在外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开戏班唱会戏四海一腔
  会馆戏是推动秦腔在全国流播的重要形式。会馆有一个功能就是演家乡戏,因此各地的陕西会馆或山陕会馆都建有豪华的大戏楼。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有大戏楼,为三层三间歇山式建筑,前面有避雨楼,雕梁画栋,上面刻有《三结义》、《三顾茅庐》、《灞桥挑袍》、《夜读春秋》等秦腔戏文。洛阳山陕会馆戏楼宽11米,长5米,高14米,远看宏伟壮丽,近看富丽堂皇。河南周口的山陕会馆本身就叫“花戏楼”,戏楼长40米,宽10米,高3米,戏楼中间悬有“声震云霄”的四字横匾,戏台两侧刻有草书楹联:
  还将旧事重新演,
  聊借俳优做古人。
  戏楼成为会馆的主体建筑,戏楼前边的天井就是看台。四川自贡西秦会馆的看台可以容纳上千人,两旁的看楼是女眷们看戏的地方。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更有意思,戏楼前面的看台是男人们看戏的地方,看台后三层高的石阶拜殿上是女眷们看戏的地方,中间还要用木栅栏隔开,以防止男女混杂,有伤风化。汉口山陕会馆更在后院建有两个小戏台,是会首与他的家眷看戏的地方,以防止一般商人偷窥其家人。一个小小的戏楼生动地展现了人世间的等级炎凉。正像社旗山陕会馆的戏楼旁所刻楹联写的那样:
  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
  会馆祭祀过会的时候要演秦腔戏,每年二月十三日是关公的诞辰,会馆便要请来家乡有名戏班演三天大戏,以宣扬关公的忠诚义气,巩固山陕商人的团结,并祈祷关公的神灵保佑生意兴隆,发财添富,这叫会馆戏。商人们年关算账的时候要唱秦腔戏。当时山陕商人业务上讲究四季表,三月底为一季表,六月底为二季表,九月底为三季表,腊月为四季表。腊月对各商号都很重要,他们要盘点货物,回收赊欠,清理业务上的瓜葛,算清总账,这时候商号总有一些为难的事情,需要拖欠账务,就需要请客唱戏,借以联络感情,解决问题,这叫做写桌子,就是由欠账的商家出钱请戏班子唱秦腔戏,作为酬谢。商人们入会的时候要唱戏,违犯行规要罚戏,社旗山陕会馆的行规就有凡违犯本行规者,罚请唱戏一台,使唱秦腔戏、看秦腔剧成为陕西商人们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清代的《荆沙竹枝词》就写道:
  各帮会馆尽堂皇,
  演戏偏多是武昌。
  江渎三清雄两观,
  道人闲散庙宽长。
  商路即戏路,陕西商人们的经商活动和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秦腔剧在祖国各地的传播,明清时期陕西商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祖国西部,所以西部的主要戏种就是秦腔,除了秦腔外没有其他戏,这不能不说是陕西商人的功劳。
  四川是陕西商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陕西商人把秦腔带到了四川各地。在成都戏馆最多的戏是秦腔戏,《成都竹枝词》中记载说:
  戏班最怕陕西馆,
  纸爆三声要出台。
  算学京都戏园子,
  迎台吹罢两通来。
  在雅安唱的也是秦腔,《雅安竹枝词》说:
  秦腔叠唱间三弦,
  荡桨人来望欲先。
  喜得一城狂拍手,
  大家随着采莲船。
  在绵阳人们唱的还是秦腔戏,《绵州竹枝词》也记载说:
  山村社戏赛神童,
  铁拔檀槽拓作梆。
  一派秦声浑不断,
  有时低去说吹腔。
  甘肃是陕西商人活动的基本区域,因此人们唱的除了秦腔戏,再没有其他戏。一首《湟中竹枝词》中说:
  东关大贾善生财,
  百货分六门市开。
  传说兰城新货到,
  昨宵商贩自东来。
  随着陕西商人在外地的商贸活动,也把秦腔戏带到了西部以外的地方。
  河南是清代陕西商人活动最多的区域,因此河南的许多地方唱的也是秦腔戏。河南沁阳知县写的一首诗中描写当年的陕西会馆是:
  千间广厦群回廊,
  百货喧陈大会场。
  自昔祠基传水府,
  于今庙貌壮西商。
  摊钱估客居成肆,
  入市游人桨列行。
  最是繁华逢九月,
  开棚九日醉梨觞。
  湖北是陕西商人贩布的主要场所,陕西商人也把秦腔戏带到了湖北。一首《汉口竹枝词》记载说,当时山陕会馆的演戏活动是:
  沈家庙里戏酬神,
  一节于官二百文。
  求福人多还愿众,
  戏台压得一包银。
  扬州是陕西商人活动的起点,扬州唱的戏也是秦腔戏。康熙年间的《江南竹枝词》中说:
  由来河溯饮粗豪,
  邢上彩歌节节高。
  舞罢乱敲梆子响,
  秦声惊落广陵潮。
  陕西商人还把秦腔剧带到了北京,陕西梆子要比徽班进京早100多年,秦腔名角魏长生是在北京最早唱红的戏剧演员。一首《北京百戏竹枝词》中说:
  耳热歌呼土语真,
  哪须叩击说先春。
  鹳鸟若听函关曙,
  认是鸡鸣抱折人。
  唱秦声演旧事梦中故乡
  秦腔不仅是陕西商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又是传统教化方式。许多陕西商人本身就是弃儒经商的文化人。
  扬州陕商孙豹人捧着大把的银子,到妓院找春风姑娘,扑空后,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家里,一面经商一面寄居在董相祠旁,闭户读书。有一天他走到扬州城边,仰天长叹说:“男儿人生在世,不能摘取官印如斗大,何不潜心念书成功名。”回家后,终日苦读,终于成为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在扬州购屋数间,名为溉园,所著《溉堂集》28卷,名扬全国,人们称他的诗是诗本秦声,多壮怀激烈之词。有一次他和朋友去游焦山,中途遇到风浪,浊浪滔天,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而孙豹人像无事人一样,用手拍着船舷,大声咏唱道:
  风起中流浪打舷,
  秦人失色海云边。
  也知赋命原穷薄,
  尚欲西归太华眠。
  人们都佩服他的胆量。
  进入清代后,清政府为了收买人心,专门开了一个博学鸿儒科,召天下名士赴京,授予官职。康熙二十八年孙豹人在召选之列,他本抗命不去,因为他只愿做汉室臣子,不愿做清室官员,后来在官府的强令逼勒下,只好公车上京。
  到北京后,别的召选士人闭户不出,认真复习诗词、经文,准备考试,而孙豹人却到处闲逛、下棋、饮酒作乐,别人问他:“你整日闲逛,不好好理书,难道你不想考试吗?”他对人们说:“我一家数十口,住在扬州,嗷嗷待哺,眼巴巴地等着我回去做生意养活一家老小,现在让我在京师做官,不是令我全家活活饿死吗?”后来考试,孙豹人果然高中,被授予内阁中书衔,孙豹人固辞不去赴任,官府无奈,只好放他归去继续为商。
  三原商人张恂也是儒生的典范,他崇祯十六年中进士,但因家中贫寒,辞官为商,在扬州贩盐成巨富。发家致富后,他在扬州构筑随园,专攻诗文书画,与明士吟唱绘画无虚日,成为清初著名画家,他家的随园成为陕西商人和儒士聚会的地方。
  临潼商人张士维在扬州经商致富,在瘦西湖旁购置别室,召集当地的陕商和著名诗人在他家结诗社,相互唱和,每一次到他家聚会的诗人和儒商鞋子多得都放不下。后来张士维写过一首在扬州很流传的《竹枝词》叫《扬州好》,他在诗中说扬州的陕西商人是:
  购买园厅宾易主,
  经营盐典仕而商,
  富贵不归乡。
  陕西武功巨室康家,从其祖上起就在扬州经商,发了大财,甚至惊动官府,皇上专门赐给他们家白银数千两,让他们在各地经商,并专门给他们所过州县一律免税的特权。到其第七代康海,在扬州以商籍参加考试,获得殿试第一名,被钦赐为状元,因其文才过人,在京都很有名气,被称为明代前七子。后来康海为了成就他的好友陕西籍的天下名士李东阳,得罪了宦官刘谨,被削职为民。他回到扬州后,继续经营盐业,整日饮醇酒近妇人,和妓女倒骑毛驴徜徉于扬州的山水之间,以宣泄对明末宦官政治的不满。
  许多陕西商人早年因家中贫困,为养家糊口而辍学经商,经商致富后又发愤读书,成为儒商。三原商人贾云山,早年家贫,经商于扬州,他遍历大江南北,饱览天下俊秀河山,所到之处,酣畅浩歌,慷慨磊落,行迹不像商人,而像闲云野鹤。他做生意从不计较区区小利,而是大进大出,深得贸易之规律,家财大起。发家后,他豪爽侠游,饮酒作乐,所花费甚重,将家中积累的资财几乎耗散殆尽。他又一意经商,没几年又获得财产数万。每一年武林天下聚会,商人云集,人们莫不闻贾云山的大名,纷纷和他来往,多是羡慕他的豪爽之举,而不在乎他的多财善贾。
  泾阳商人王一鹤生而风流倜傥,状貌魁梧,有美髯飘逸。早年家徒四壁,他依然器宇轩昂,如腰缠万贯。后来经商于江淮之间,为盐商,从此家业大起。发家致富后,他依然襟怀磊落,从不与小人争区区之利,而是数散千金,作风豪放。王一鹤身长八尺,庞眉隆额,衣冠华丽,在扬州发愤读书,声言要读书破十万卷,被人们称为“扬州奇才”。
  许多陕西商人发家致富后督促子弟读书,使耕读传家成为陕西商人心中理想的模式。陕西合阳一个商人在自家的宅院门前刻了一行匾额是:
  课子弟读书,
  教妻妾纺织。
  督仆隶耕织说出了陕西商人心中对生活的理想。明代陕西商人薛径见弟弟薛伦聪颖明慧,文才飞扬,决心放弃儒业,继续经商以资助弟弟成才。薛伦在兄长的支持下,发愤读书,于隆庆二年中进士及第,万历十年任陕西按察史,而其二弟薛缨则在家里务农,形成农、商、官一体化的发家模式。
  许多陕西商人发财致富后捐资兴学,培养后代。韩城党家发家致富后,在韩城办了味经书院,为韩城培养了大批文人学子,并首先在韩城提倡男女同校,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成为韩城发展近代教育的首倡者。
  渭南南焦村的焦家,发家致富后把一部分钱财拿出来,在吝店镇办了景山学堂,资助大批贫寒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是吝店镇人们盛传的善举。
  经商四川的陕西商人们在四川各地兴办了许多学堂,吸引自己的子弟和当地人的后代入学,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义举。
  还有许多陕西商人经商致富后,把大量资金用来购买图书,为发展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泾阳商人马伦,在扬州经营盐业,赚了大批钱财,携资归乡后修建了华丽的宅院,并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他们家的大厅里摆满了成千册的图书,马伦每天手不释卷,咏念书写,他对人们说:“我早年因为家穷,才辍学经商,经商中才觉察到有许多学问我化解不开,结果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现在有钱了就要把过去失去的补回来,经商业贾不能只知钱却不知理。你看‘生意’的‘意’字,从立从日从心。从立就是说要站着做生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日是说要会说话,好话一句三冬暖,人无笑脸不开店;从心是说要用心,以智求财,商路即心路,只有有心人经商贸易才会稳赚不赔。”
  渭南孝义镇与赵家齐名的严家,也是在四川发的财,他们家在成都有金货铺,在松潘有茶号,在乐山有盐井。经商致富后,他们认为光有钱没有学问不行,商人的社会地位太低,要受人尊敬还是要业儒从事科举。他们家的后人大多走上科举的道路,出了个朝廷御史严树森,成为道光年间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严家的许多后人后来多为文化人。严炎峰主持家务后立志读书,成为民国著名的陕西诗人,他写的《御园记》在陕西很有影响,并且把严家的大部分钱财都用来购买书籍,他们家的藏书有35000册,是渭南有名的私家藏书人。
  渭南西原贺家洼的贺家也有大量藏书,贺士英的书房里就有好几套珍藏本的《康熙字典》。当作者到他们家去访问他家的后代时,其后人还将他们家所珍藏的古籍拿出给作者观看。
  陕西大儒刘光贲自幼家庭贫苦,靠在咸阳卖烧饼度日。他一边卖烧饼,一边苦读不辍,终于成为陕西清末的名儒。他成名后因整日读书而视力全无,他的朋友们让他住在繁华的城里边,他坚决不从,而是搬到咸阳农家的一个古窑洞里,靠他的学生给他念书而博学强记,所著《烟霞草堂文集》30卷总结了陕西清末的学术思想,成为陕西一代学术泰斗,自称为“古愚先生”。
  陕西商人以商起家,以儒传名,在其后期基本改变了原先那种一大二土的传统面貌。清朝末年京官赵丹彤巡视西北,路过西安,所见到的西安商人是身穿白色对襟大褂,黑色府绸裤,脚登白袜黑布鞋,见人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待人热情大方。赵丹彤说:“他好像已不是在西北的边僻之地,而是到了江南的文化之乡。”
大话陕商/李刚,赵沛.-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