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郏县山陕会馆










雄踞中原货通天下,情在山陕义气千秋
  接下来的拍摄过程让我难以喘息,我再没有先前那样好的心情去细细体味晋商文化,以及那段辉煌的历史。一种零落的现实使我不能承受历史之重!如果说张掖之行带给我的是作为一个山西人第一次的心痛与觉悟,那么,郏县的山陕会馆的现状可以说是让我痛彻心肺。
  河南平顶山地处中原腹地,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极其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东西商品贸易的中转枢纽。到了明清时期,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更为善于经商谋富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所看重。河南重农,山陕重商。最早到平顶山境域经商的山西人可追溯到金代籍贯泽州高平的王和。明清时期,来平顶山境域经商的山陕二省商人遍布各县城和交通要道上的集镇,他们几乎垄断了钱庄、当铺、染坊、丝绸、烟酒、粮食、干果、杂货、药材、茶叶、食盐等生意。在同一城镇经商的山陕商人,为了联络感情,互助互济,筹划义举,沟通商情,共谋商利,大多成立有商会,推举会首,共捐经费,建起会馆,作为商业议事、娱乐宴会和祭祀神明的场所。
  明清两代山陕商人在平顶山境域建起的山陕会馆有十四五座。进入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山陕商人相继离开河南回乡避乱。平顶山境域的山陕会馆也因此失去昔日的繁华,保存到今天的仅剩两座,一座是半扎山陕会馆,一座是郏县山陕会馆。
  据史料记载,郏县山陕会馆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坐北朝南。内有前殿、后殿、戏楼和钟鼓楼等砖木结构建筑。会馆正门两旁,设高大石狮一对,狮面相向;迎门是一座照壁;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檐下木雕二龙戏珠及麒麟、鹿、鸟、人物、花卉等,工艺尤为精美。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中间二龙戏珠,左右鸟飞鹿驰。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为钟鼓楼,基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翠飞斗拱,浑厚朴实,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楼脊两端吻兽高大,低尾上卷,张口吞背,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院内东西廊房各11间,北面正殿五楹,殿前有抱厦过厅,殿内供奉关公塑像,左右楹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义气千秋”。由殿两侧可至后院,后院有古柏十株。
  就是这么好的古代建筑,由于缺乏抢修与保护而变得破败凋零。旧时的繁华早已被岁月的风雨冲洗殆尽,当长达千年的商业贸易成为一道淡褪的风景时,会馆便近乎于荒芜。现如今,出现在我这位不速之客面前的曾风光无限的山陕会馆已被当成粮食局的一处普通仓库。
  乡土观念其实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的。在国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乡会,这不过是会馆精神在现代的一个演变和发展。小而言之,它是一个地方的人民团结的纽带,大而言之,正是这一个个地方的凝聚,才有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大联合。睹物思情固然凄凉,那么无物可睹则是无尽的失望和遗憾。今后也只能凭着那些零散的记忆向后人断断续续地叙述着久远的故事……
  我呆呆地伫立在那里,不停地想,我要是不来就好了,对于没有亲眼见到的东西总是会抱有一定的幻想,至少在我的想象中是美好的,我的心情会是轻松而带着淡淡牵挂的。但是我不得不来,而且已经来了。历史留给我的是一处随时要倒塌的残破建筑,从大门望进去,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戏楼的顶部已经开始坍塌,钟鼓楼残破不堪,而关公殿和春秋阁也都是空空如也。在这里,我居然找不到一块关于山陕会馆的碑记!面对这一切,我只好选择了逃离,本来在郏县逗留三四天的计划也因此缩短了。
山西会馆/荣浪著.-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