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二十二 烧书做饭说贺家——清代陕西金融巨头渭南贺家兴衰始末


渭南西塬的阳郭镇九龙贺家,是清代陕西有名的盖省财东。贺家从第一代贺士雅发家以后,烈火烹油,日趋发达。第二代当家人是贺士英,他从扬州为自己买了一个姨太太。这位江南女子在贺家生活了一辈子,做饭从来不烧柴火,说是烧柴做饭有苦焦味,而是烧书,用书做饭,说是用书做饭,饭里有股书香,她在贺家不知烧了多少书。贺士英虽然认为这样做暴殄天物,有辱斯文,但念自家家大业大,也不做过多阻挠。从这一点足见贺家当年的富厚。贺家在渭南阳郭镇贺家洼村,是清代陕西有名的财东,人称“九龙贺家”。贺家是关中大姓,据说他们是明代从湖北迁入陕西,分为三支,一支在湖北,一支在贺家洼,一支在蒲城。现今每逢清明,三支还互相走动。贺家在明代出过一个总兵,当官的人不少,入清后二门还出过一个临汾知府,但官运下降,开始走上经商之路。贺家在清代兴起于贺士雅、贺士英之手。贺士雅兄弟五人,长门贺士泰、二房贺士雅、三门贺士杰、四门贺士英、五门贺士顺。从贺士雅、贺士英起,贺家办钱业起家。贺士雅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座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又设两个钱铺,即72座钱铺,到贺士英时在“西同凤乾五郡四十余州县质库凡八百余”,当时办一座当铺至少需万两白银,可见贺家财力之盛。椐贺家后人回忆,他家“每年的进息当有八九十万缗”。贺家的当铺建筑很有特点,首重高大坚固,两邻的隔墙必高出屋面数尺,以防火灾蔓延,因此,见到这种建筑,招眼一望便知是贺家的当铺,成为很好的实物广告。而且贺家人口众多,仅贺家洼就有390户,每次分家,哪家分得哪个当铺,就随哪个当铺住在哪个镇,由哪家当铺供应生活,从而使贺家的当铺分布于渭河以南及蓝田灞河流域各镇。如临潼斜口、新丰、零口、马额,渭南的三张、阳郭、年曲等镇,蓝田的洩湖、普化、李后等镇,都有贺家当铺的分支,从而使贺氏家族遍布关中各地。
贺家在清中叶后一直执陕西钱业主牛耳,贺士英一句话可以左右陕西的金融。徐炘抚陕时,见典当利息每月三分,疾典病民,提出减息二分,遭到同业反对,贺家当家人贺士英去见陕抚,提出“不可力取,我(家)质库在省者八百余,下令各典当终年二分利,贴招贴于通街,质者见利轻,不之他而质之士英”,不久关中40余质库,胥改为终年二分,足见贺家财大气粗。贺家除办典当外,还在四川、兰州、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贺士雅和贺士英入川巡视从不歇别人家的店。贺家还在眉县黑水峪、蓝田清明山(也叫青草坪)设有林场和石灰场,所以贺家建造典当都是自建,不采购别家材料,木料从太白山经黑河运来,工匠则用自家常年雇佣的铁木匠人,从而保证了贺家当铺建筑的如出一辙。贺家还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严村方圆几里都是贺家的产业,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使贺家人去县城经商办事不踩人禾。西安有贺家大量房产,北院门的一条街都被贺家买下,现青年路的省委招待所、建国路的东南城墙角的房屋也为贺家所有,使“九龙贺家”成为当时陕西闻名的富户。
贺家钱铺的钱很多,东家们说多得用不完,钱都摆成一摞一摞的,便在家乡大举建宅。宅院规模很大,一般一个院子包括;门房五间,厢房六间,书房十间,上房一间,庭房中设暖阁,还有花园、戏楼、书楼等。贺家洼九条巷子,十里内都盖满了,这便是“九龙贺家”的由来。贺家还在村中修了四个牌楼和一座魁星楼,像一叶桅杆耸立在贺家洼的船型建筑上,表现了贺家向外发展的气氛,后来陕西巡抚樊增祥到贺家巡视,专门写诗称赞贺家的富厚。更值得一提的是贺家在贺家洼还修了有名的“贺家会馆”,由36间房子构成,每年岁末36家当铺掌柜回村汇报业务,便各自住在自己的招待所中,听由东家评功行赏。这种私人会馆在中国会馆史上是不多见的。
贺家致富后不忘同乡,施惠乡党,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贺士英捐资修建了西安的渭南会馆,“计屋四百五十间,八榻器具,费金三万五千两”,都是他家拿出的;捐修了渭南城东通往阳郭镇的石桥,方便行旅;还捐资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链,至今的铁链上还有“贺士雅捐赠”的字样。为了惠及乡党,贺家在贺家洼设了两个“市”,一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带来的东西不论农具、牲畜、食品、衣物,都在会上销售,售不完的一律由贺家收购,决不让乡党带回去。这个古会立了百余年,至今还是渭南有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即“人市”,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佣者,一律由贺家包下来,为贫苦村民提供了干活养家的机会。
贺家在清中叶后一直执陕西钱业主牛耳,贺士英一句话可以左右陕西的金融。徐炘抚陕时,见典当利息每月三分,疾典病民,提出减息二分,遭到同业反对,贺家当家人贺士英去见陕抚,提出“不可力取,我(家)质库在省者八百余,下令各典当终年二分利,贴招贴于通街,质者见利轻,不之他而质之士英”,不久关中40余质库,胥改为终年二分,足见贺家财大气粗。贺家除办典当外,还在四川、兰州、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贺士雅和贺士英入川巡视从不歇别人家的店。贺家还在眉县黑水峪、蓝田清明山(也叫青草坪)设有林场和石灰场,所以贺家建造典当都是自建,不采购别家材料,木料从太白山经黑河运来,工匠则用自家常年雇佣的铁木匠人,从而保证了贺家当铺建筑的如出一辙。贺家还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严村方圆几里都是贺家的产业,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使贺家人去县城经商办事不踩人禾。西安有贺家大量房产,北院门的一条街都被贺家买下,现青年路的省委招待所、建国路的东南城墙角的房屋也为贺家所有,使“九龙贺家”成为当时陕西闻名的富户。
贺家钱铺的钱很多,东家们说多得用不完,钱都摆成一摞一摞的,便在家乡大举建宅。宅院规模很大,一般一个院子包括;门房五间,厢房六间,书房十间,上房一间,庭房中设暖阁,还有花园、戏楼、书楼等。贺家洼九条巷子,十里内都盖满了,这便是“九龙贺家”的由来。贺家还在村中修了四个牌楼和一座魁星楼,像一叶桅杆耸立在贺家洼的船型建筑上,表现了贺家向外发展的气氛,后来陕西巡抚樊增祥到贺家巡视,专门写诗称赞贺家的富厚。更值得一提的是贺家在贺家洼还修了有名的“贺家会馆”,由36间房子构成,每年岁末36家当铺掌柜回村汇报业务,便各自住在自己的招待所中,听由东家评功行赏。这种私人会馆在中国会馆史上是不多见的。
贺家致富后不忘同乡,施惠乡党,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贺士英捐资修建了西安的渭南会馆,“计屋四百五十间,八榻器具,费金三万五千两”,都是他家拿出的;捐修了渭南城东通往阳郭镇的石桥,方便行旅;还捐资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链,至今的铁链上还有“贺士雅捐赠”的字样。为了惠及乡党,贺家在贺家洼设了两个“市”,一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带来的东西不论农具、牲畜、食品、衣物,都在会上销售,售不完的一律由贺家收购,决不让乡党带回去。这个古会立了百余年,至今还是渭南有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即“人市”,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佣者,一律由贺家包下来,为贫苦村民提供了干活养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