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姜寨“图腾”
  临潼姜寨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遗址之一,它和西安半坡遗址属于相同时期,都是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人类活动遗址。
  姜寨遗址出土了不少彩陶器,不但非常精美,而且上面还留下了一些图案和刻划符号。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先民们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呢?
  姜寨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很相似,不同的是半坡盆上的人面眼睛眯成一条线,姜寨的盆上人面的眼睛圆睁,共同的是人面的嘴角都露出鱼尾,腮帮处都有两条小鱼。鱼、蛙,这些常见的动物在很多地方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经常出现,这仅仅是反映人类原始的渔猎生活吗?显然这里还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六七千年前,人类虽然早已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但仍然要面临和其他凶猛动物共生的严峻考验。这种残酷的丛林法则迫使人类更紧密地团结起来,运用智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人们也发现自己和其他动物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弱势,即人的生殖能力太弱,成年周期太长。因此,增强自身的生殖能力,壮大群体数量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不懈的追求和全体人类共同的信仰和崇拜。鱼和蛙就是这种信仰和崇拜的代表,是最早的人类生殖图腾。
  生殖图腾崇拜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生殖能力的重视,并且决定了原始社会初期必然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人们认为生殖取决于女性,因而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最高。代表这种观念的就是以鱼蛙为图腾的时代。鱼卵和蛙卵从尾部排出,不久就变成一群群小鱼和蝌蚪,令人类非常羡慕。而人类要经过十月怀胎,一次分娩一个,还未必能成活。活下来的孩子要还经过十多年才能成人,非常不易。人们希望具有鱼和蛙一般的生殖能力,并且崇拜这种神奇的能力。随着人们对生殖现象认识的深入和提高,男性在生殖活动中的作用被逐渐认识,因而男性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这种提高和男性固有的身强力壮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人类社会逐步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随之发生的是生殖图腾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彩陶上。出土的彩陶盆上有手拉手舞蹈中的男人,他们正在展示男性生殖器的雄强。出土的彩陶器上,有所谓“龙纹”的图形,这条“龙”正在射水。这种图纹的意思从这个西周的玉器上可以得到充分说明,在龙喷出的水花上立着一个揖手的小人,代表新生命的诞生。龙,这个男性生殖器的代表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生殖图腾并逐步取得最高地位。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生殖图腾并没有消失,但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植物参加进来,比如多籽的荷花、葫芦等。这幅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似乎围绕着荷花倾倒其身,表现的正是求多子的性交活动。汉乐府中对这种活动也有生动的描绘。
  在流传已久的中国民歌中,对人类自身的生殖活动进行了诗意的赞美: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
  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
  人类从生物链的相对低端走到最高端,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或许还有未知的、先天的因素。但生殖崇拜无疑是其中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意义不可低估。
  姜寨遗址发掘面积大,出土了众多文物,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化课题,比如彩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都是有待破解的文化之谜。因为姜寨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人面鱼尾纹影响很大,上了教科书,被各种媒介用作文物、文化、历史的标志,而人们对之并没有一个文化解释,所以提出一点看法供参考。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