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骊山老母传阴符
  骊山老母殿,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巅,据殿内现存之《创修山路碑》记载,始建于秦。骊山老母是因“女娲兴于丽”的传说演化而来,实际上就是女娲的化身,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道教以多神为特点,因而骊山老母也成为道教的女神之一。
  民间把骊山老母视为送子之神,这自然也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有关,因而来此求子还愿者甚多,一年一度的求子庙会也在这里举行。
  在骊山老母殿,有一通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竖立的骊山老母授经碑,记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荃在骊山下偶遇骊山老母,老母为其传授《阴符经》的经过,读来还是一个有趣故事:
  唐代少房山李荃,少时不求仕进,酷爱道家仙术。常云游天下名山大川,一日至中岳嵩山虎口岩,偶然得到了《黄帝阴符经》,如获至宝。他将经书带回家中,终日诵读,专心致志地抄写了上百遍,但始终不能明了经文的真义。于是,他跋涉西行,入秦访道。一日,李荃来到骊山脚下,遇到一位老母,神采飘逸、仙风道骨。路旁一棵古树正在燃烧,老母闭着双目自言自语地说:“木生于火,祸发必克。”李荃听了感到很是惊异,就问老母:“这是《阴符经》里的话,您何以言之?”老母答道:“我授此经三元六周甲子矣!”李荃听后立即执礼下拜。老母见他有虔诚之心,连忙扶他起来说:“你才是我真正的弟子。”老母坐在山石上,为李荃讲授《阴符经》要义,提纲挈领,点其要旨,深入浅出,一直从早晨讲到日暮。李荃聚精会神,毫无倦意地站在老母面前听讲,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自此,李荃杂念全消,立志入山修道,终于修成正果。记载这件奇事的唐骊山老母授经碑,就存于骊山老母殿内。
  骊山是道教名山。唐开元间,华清宫有朝元阁、降圣阁,供奉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还有王母祠等,供奉的都是道教的神仙。开元以后这里成了帝王的不祥之地,渐渐废弛,但道教却于此渐盛。到了后晋时,原华清宫被赐名灵泉观,完全成了道教的天下。
  现在骊山仍是道教一枝独秀,最著名的道观为明圣宫。住持刘世天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将其建设得初具规模,道观占地60多亩,殿堂房屋300余间。其恩师闵智亭为当代著名高道,生前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