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庄舞剑鸿门宴
作者: 刘兆英
秦亡之后接着上演的是“楚汉相争”,历史风云又一次相聚骊山。在骊山下鸿门举行的一场酒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妙计,刘邦得以逃脱。后来这个典故转化为一个词语“鸿门宴”,直到现在还被人们经常使用。当时项羽处于强势,刘邦处于弱势,鸿门宴之后,刘邦奋发图强,终于战胜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新王朝“汉”。
在现代汉语里,有时会见到“项庄舞剑”这个词语,意思为别有用心。“鸿门宴”的意思也是人尽皆知。其典故来自同一个历史故事,事情发生在临潼新丰镇的鸿门。
秦末天下大乱,豪杰蜂起。秦二世胡亥被“指鹿为马”的赵高软禁于泾阳的望夷宫,已经精神恍惚,后又被赵高和他的女婿逼迫自杀。胡亥死后赵高拥立子婴为秦王,子婴等人又设计谋杀了赵高。此时,几路反秦大军已逼近关中,咸阳岌岌可危。当刘邦率领的大军从武关道进入灞桥,知道大势已去的子婴捧着传国玉玺投降了。
刘邦没有杀子婴,也没有放任军队抢掠,而是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他派兵封锁了函谷关,但被随后赶到的项羽很快攻破。项羽的40万大军直抵骊山脚下的鸿门安营扎寨,当时刘邦只有10万兵力,驻地在距都城咸阳只有40里的灞上。项羽的问罪之师占据绝对优势,刘邦危在旦夕。
这时,项羽的叔父项伯找到张良劝其逃走,因为张良曾救过他的性命。张良恳请项伯见刘邦,刘邦闻讯大惊,赶快辩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等待项将军到来处置,明日一定前往鸿门亲自向将军谢罪。项伯回营后对项羽做了一番说服工作,项羽答应见刘邦。
第二天,鸿门宴开始了。司马迁对此有非常精彩的描述,首先上场的是刘邦,他对项羽非常谦恭地说道: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羽不假思索道出实情: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接着项羽令摆上酒席,留刘邦喝酒。在座的有: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刚开始喝酒,范曾便开始暗示: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这时范增起身走了出去。一会儿进来一位壮士,他就是项羽的堂弟项庄。项庄说道: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樊哙立即闯进帐中:
哙遂入,披帷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接着樊哙不但为刘邦做了辩解,而且当面批评项羽的做法是“亡秦之续耳”。樊哙的激烈言词说得项羽哑口无言,反而客气地对他说:“坐。”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如厕”,招呼樊哙出去,趁机“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留下张良应付局面。刘邦回到军中,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杀曹无伤”。
又喝了一阵酒,张良对项羽说: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落下帷幕。过了几天,项羽引兵西至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尽收货宝妇女而东归。有人劝其建都于关中,项羽却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说客对人说: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听说以后,“烹说者”。
项羽、范增最不放心的是刘邦,但又担心负约会引发其他诸侯的疑心和背叛,于是宣称“巴蜀亦关中地也”“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为了阻塞刘邦的发展,项羽又封了三个“王”: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椽,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即源于秦降将“三分关中”的典故。
鸿门宴的历史故事为中国人留下了一连串经常使用的成语,而之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河汉界”“鸿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词语,都说明历史还在我们身边,永远不会远去。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