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上山的路

  观音山目前没有被开发,因而保存了相对原生态的特色,这是观音山可贵的价值之一。从上山的路就可以断定,这是唐朝人曾经走过的路,宋朝人走的还是这样的路,元明清到现在,这条路千余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走在这样的路上,联想到古人走在这个路上的虔诚与期盼、无奈与坚定,便会自然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古人早就感叹过“行路难”,为什么人们偏偏要在行路难的山上修个庙,塑个“神”,千辛万苦来烧香?这种人类行为究竟是为什么呢?透过种种表象,说明自古以来人们不但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后者对人们更为重要。而神坛是人的灵魂住所,没有灵魂便是行尸走肉。董仲舒说过:“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①他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此。人们到神坛来,正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灵魂。同时,这里还是人们表达内心愿望的场所,人们愿意向神吐露内心的秘密,说过之后会有轻快的心理感觉,从而产生愉悦并轻装上路。
  上山的路不平坦,有很多曲折,还有岔路。如果在冬天雪后上山,还会困难倍增。但在这条路上一直都有人行走,无论春夏秋冬、风云雨雪,男女老少,贫穷富贵,从未间断。
  ①《汉书·董仲舒传》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