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
作者: 刘兆英

定军山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北麓有一片广阔原野,就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曾于此斩杀魏将夏侯渊,因而此地在历史上负有盛名。古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定军山不仅是战场,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埋葬之地。
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留下遗嘱: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陈寿《三国志》卷五)
根据诸葛亮的遗嘱,他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长眠于距汉中不远的勉县定军山下。诸葛亮死后,各地纷纷要求为他立庙,《襄阳记》说:“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后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建议可在定军山墓地立碑,并且奉祀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后主才答应立庙于定军山。因此定军山的武侯祠是最早的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后主景耀六年(263),这座刚刚建起来的武侯祠就遭遇了他的宿敌曹魏大军。但是这支军队的统帅钟会并没有摧毁墓和庙,反而亲自来到汉江边的定军山,在武侯祠毕恭毕敬地祭奠了诸葛亮,下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放牧樵采”。也就是在这一年,后主刘禅听从谯周的劝告投降,蜀亡。又两年(265),司马炎伐魏立晋,是为晋武帝,魏亡。15年后(280),吴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缔造者之一。由于明代罗贯中写了一部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一个智慧的化身。
从历史上看,诸葛亮也不愧是一代杰出人物。他的敌人称他为“奇才”,向他祭拜,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他的作品《出师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必读教材,很多人都可以背诵如流。因此,到汉中的定军山去凭吊诸葛亮墓,在武侯祠敬献三炷香,就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心中愿望。如果在这里朗诵《出师表》,则可以激荡起一股浩然正气,对我们的民族复兴事业大有裨益。
勉县武侯墓位于定军山北麓,封土呈覆斗形,有献殿、大殿等建筑,墓后有桂树两株,号称“汉桂”。武侯祠在墓西北的武侯镇,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迁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占地2万平方米,6进院落,坐南朝北,寓北望中原之意。
祠内有唐贞元十一年(795)的武侯新庙碑,为国内各武侯祠内最早的碑刻。唐时,成都也早有武侯祠,杜甫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