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启蒙

  蓝田地近古都西安,古代教育早有发展,清代就兴办起玉山书院,私塾起源甚早,清末民初,私塾遍布全县。汪锋七岁时开始接受私塾启蒙教育。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七言杂字》等蒙学教材为主,接受孔孟儒家之道熏陶。

  汪锋私塾启蒙,最为敬重的有两位老师,他称为恩师,直到晚年,他还时时提及两位老师的为人和教授方式,其中之一便是他的第一位私塾启蒙老师王玉茂。王老师是当地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汪锋的记忆中,这位王老师授课的最大特点是除让学生按教材规定背诵课文外,还时常给学生讲述蓝田当地的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只要王老师一开讲,同学们定会全神贯注地静坐恭听。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汪锋印象最深的有三位,第一位便是人们传说中的华胥氏。

  蓝田有个叫华胥的地方,地处灞河之滨,距离西安城十多公里,现在是华胥镇政府所在地。华胥镇东有个华胥沟,传说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之母华胥氏居住之地。相传华胥氏在一个叫雷泽的地方,踩了巨人的脚印后怀孕,在陇西成纪生下伏羲,伏羲与女娲结成夫妻,繁衍后代,才有了世世代代的“龙的传人”,伏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轩辕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国。再后来,采首山之铜,铸宝鼎于渭北荆山(一说在河南阌乡县)。宝鼎铸成之后,仙逝升天于蓝田焦岱山中之鼎湖。到了秦汉,秦始皇、汉武帝曾在黄帝升天之地建造了鼎湖宫。汪锋生前十分感激这位王老师,他认为自己是接受了王老师的启蒙才第一次听到了三皇五帝、唐、尧、舜、禹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才知道了“伏羲氏创造八卦”、“炎帝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商汤灭桀”、“武王伐纣”这些历史故事,也是从这时起他对学习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

  在汪锋的记忆中,王老师给学生讲的第二个历史人物是蔡文姬。据汪锋介绍,王老师是个三国迷,他给学生讲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不过第一次给学生讲三国是从曹操与蔡文姬讲起的,这是因为蓝田县城北有个蔡文姬墓。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汪锋才知道蔡文姬原名叫琰,字为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文姬自小聪明过人,喜好读书,博闻强识,擅长吟诗。她的父亲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在董卓手下当过官,董卓挟汉献帝入长安后,蔡邕迁居蓝田县蔡府村,蔡家成了蓝田人。汉末天下大乱,义军争起,蔡文姬远嫁南匈奴左贤王,并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遣使者入匈奴,用金璧赎回文姬,嫁于董祀,继父蔡邕修汉史,还写成《悲愤诗》,记述自己悲惨的遭遇,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月的痛苦境遇。据传,《胡笳十八拍》著名诗篇也是出自她手。文姬死后葬蓝田,还派一王姓人家为其守墓。久而久之,人口增加,发展成为现在的蔡王村。这个蔡文姬墓,是实墓还是虚墓,历史学家们也是各有说辞。

  全国解放以后,汪锋和一些老同志多次向陕西省、蓝田县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好蔡文姬墓的建议。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蔡文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决定。1959年4月,郭沫若创作的五幕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在广州《羊城晚报》连载发表。此后,他又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此剧改编为四幕话剧搬上舞台,一经公演,轰动京城,名噪一时,成为经典。一时间,是否应该为曹操翻案的不同观点也随之在全国争论不休,掀起轩然大波。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汪锋,不仅观看了此剧,而且两次专程拜访了郭沫若。汪锋后来回忆说:郭沫若当时向自己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历史上的一切政治人物都具有两重性或多面性,曹操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不是靠一个剧目能够回答的问题。但是曹操为了当时政治、军事的需要,他“唯才是举”,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就提拔使用,委以重任,这是一个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之处。郭沫若还向汪锋幽默地说道:曹操不仅录选官员时注重才学,选择女婿也很注重才学,他把自己容貌如花的女儿嫁给一个其貌不扬又瞎了一只眼睛的丁毅,而冷落了一帮不学无术的王公贵子,就是因为丁毅有真才实学。而用重金赎回才女蔡文姬,就是曹操重用人才的一个典型举动,这也是这出话剧所反映的主题之一。汪锋对郭沫若的学识、文采及其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心悦诚服,深受教益。国庆十周年时,汪锋曾代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邀请毛泽东主席视察参观刚刚落成的中央民族文化宫。其间,汪锋又向毛泽东提到郭沫若的话剧和见解,毛泽东说:“郭老的观点是对的。”其实,郭沫若的《蔡文姬》话剧,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创作上演的。

  汪锋曾经感慨地说:“私塾启蒙时听到的蔡文姬这位才女名字,居然在几十年之后成了全中国一时关注的热门人物,这是王老师和自己万万没有料到的。而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好的历史借鉴之一。”

  这位王老师,给汪锋和他的小伙伴们讲述的又一位蓝田历史人物叫刘宗敏。刘宗敏自幼学过铁匠手艺,父母被官府逼死后,由舅父抚养长大成人,立炉造卖铁器。明末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刘宗敏弃炉造反,参加了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潼关一战,遭明兵部尚书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合击兵败,刘宗敏随李自成以十八铁骑退入秦岭深处的商洛山中,招兵买马,养精蓄锐,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李自成化装出山与失散旧部联络期间,由刘宗敏主持军务大事,蓝田、商洛一带穷苦农民纷纷投入麾下。1640年,明军四路围剿商洛,刘宗敏随李自成出武关,过丹江,入巴蜀,占襄阳,建立“新顺王”革命临时政权,李自成授刘宗敏权将军,掌握军政大权,辅佐李自成下河南,攻洛阳,西进潼关,克渭南,击毙仇敌孙传庭,1644年农历大年初一,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改西安为长安,刘宗敏授封为“汝侯”。这年二月,刘宗敏随李自成率部北上,攻克北京,灭明王朝。清兵入关,北京失陷,刘宗敏率部撤退途中,牺牲于湖北阳新县境内。

  1995年夏,已是85岁高龄的汪锋,在一次接待陕西来访者时,当谈起几十年前私塾王老师讲述李自成、刘宗敏时那口若悬河、神采飞扬的动人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他说:民间流传的“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我是从王老师的口里第一次听到的。当年王老师所讲的刘宗敏“挥泪杀二妻”、“马腾入田者斩”等传奇故事,仍言犹在耳,至今不忘。正是李自成、刘宗敏等农民起义英雄人物的造反精神和英雄气概,成为我年轻时参加学潮,起义闹革命的原始动力。

  山有山的魂魄,水有水的灵气。蓝田多山,山川秀丽;山中多水,水质甘洌。自古以来,迤逦仙灵的蓝田山水,演绎出许许多多神特奇趣的掌故,流传民间。汪锋九岁的那年,王老师给同学们讲述的第一个民间传说便是“玉种蓝田”。说的是很早以前,玉山下有个叫杨伯庸的贫苦青年,遵从父母遗言,葬父母于玉山脚下的大道之旁,并搭棚守墓,以尽孝心。他起早贪黑,从数丈深的沟底挑来水,为过往行人施汤舍菜,拒收报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孝大德之名远扬。一天,一位老太太来到棚前,喝汤吃菜,赠给伯庸一把五色石子,以表谢意。并叮咛说:“这是玉种,不是碎石,埋入土中,必先得美玉,后得美妻。”一语未了,就不见了人影。伯庸拿着玉种心想:“神仙所赠,必有妙用。”按照叮咛,将玉种种在山坡上。

  后来,伯庸果真种玉得玉,以玉娶得一徐姓美妻,使当朝皇帝也为之惊异,便御赐种玉之山名为“玉山”。从此“玉种蓝田”作为大孝大德、美满婚姻的象征流传民间。

  童言无忌,童性好奇,幼稚的童心,往往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汪锋听了王老师讲述的“玉种蓝田”的故事,便信以为真,同另一位小伙伴跑到村前的灞河滩上,捡了一些各色各样的石子,偷偷种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不让外人知道。半月之后,刨开土一看,石子还是那石子。此事传出后,惹得家人和乡亲们捧腹大笑。

  在汪锋的印象中,王老师还给同学们讲述过像“女娲补天”、“白鹿塬与鲸鱼沟”、“无米稻与太白神”、“韩湘子修炼碧天洞”、“裴航玉杵臼聘云英”、“尾生玉莲蓝桥相会”等民间传说。正是这些弃恶扬善、忠孝仁爱、向往新生活、追求幸福爱情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似细雨润物,教化着汪锋童稚的心灵。

  全国解放后,汪锋特地邀请他十分敬重的王玉茂老师前往北京家中做客,重叙昔日师生之谊,感谢老师启蒙之恩。

出处: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