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中华龙脉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它有广义和狭义之称。狭义的秦岭,是指陕西省境内的那一段山脉;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青海,东至河南省中部,绵延800公里,它隔开了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在中国更为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秦岭的名称叫终南山,它还包括了昆仑山,并延伸到今天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线上的乔戈里峰,长达3500公里。从远古开始,中国人把终南山视为天神和地祇的家,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住在昆仑——终南这座山脉中,那里是人们接近日月神德和力量源泉的地方。《诗经》中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诗人祝祷国家基业如终南山一样长久、坚固、不骞亏、不崩坏。古代的堪舆家,因此更把终南山视为龙脉,他们认为,终南山下,是最适宜帝王居住的地方,“君山龙脉正结于此”。

  秦岭北坡有150多个峪口,每一个峪口都有溪水流出,这些溪流中的水,汇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渭河从甘肃进入陕西后,冲积出关中八百里秦川。在关中平原,中国人的农业始祖、周人的祖先——后稷在这里教人稼穑,《诗经》中说,这里的农桑、衣食之业都很丰裕。秦岭,犹如一幅高大宽阔的山水林泉屏风,每日每时呈现于生活在它脚下的居民眼前。从远古开始,人们就在秦岭脚下谱写着田园牧歌,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远古田园遗迹,就是半坡母系氏族遗址。

  《尚书·禹贡》中说:“终南惇物。”《左传·昭公四年》中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在周代,人们称秦岭为终南山或者中南山,它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大禹封九州时,关中封为雍州。《诗经·信南山》中说:“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周人用感恩的语气,告诉我们终南山下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的地盘,这里的原野平展整齐,阡陌纵横,人们辛勤垦田种植庄稼,修屋筑室,建造城郭。发展农业,让周族强大起来。“夫雍州本皇帝所以育业,霸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关中记》曰:“终南太乙左右三百里内为福地。”福地为神仙居住之地,又是人的安乐之地,皆因富饶而得名。富饶的关中平原,首先孕育出周代的文明。

  《诗经·天作》是周人献给开国君主周文王的颂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用今人的语气来说就是:“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继承让这里更加欣欣向荣。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前行在康庄大道上,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灭亡殷商的周王朝为何舍弃朝歌而建都于秦岭脚下呢?周人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周易》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山海经》说:“秦岭,乃天下之大阻也。”秦岭天堑不可逾越,而关中东有函谷关,西有陇关,东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谓四塞之国,占尽了地利。西周以关中为据点,向外伸出自己的军事触角,一是出函谷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游,如武王伐殷、周公东征;二是越秦岭南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河流域,但周昭王南征葬身于汉江,此路线受挫;三是周穆王西征。西周三百年来的征伐经营,常常针对的是东南方向的对手。秦岭永远是它牢固的靠山。今天,周王朝在秦岭脚下,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青铜器,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文明赞叹不已。

  在关中平原,岁末冬祭,周人在祭歌中歌唱农事,描绘农业生产。春天,周王巡视耕作生产,祭祀田祖等神祇,祈求丰年;秋季,周王到田地中督察粮食收获,祭祀田祖和四方神,祈求今后更大的福祉。周宣王登基时,他率领群臣在秦岭祭天,希望国家强盛。《诗经·蓼萧》中描绘了励精图治的周代,诸侯来到镐京,入朝面君,感到十分荣幸。周天子大宴宾客,离宴时,周天子的车骑威仪不凡,各国诸侯,感到周天子的气概真的是泽及四海,威加四夷。

  周人在关中创造的辉煌,后来却断送在王室的手中。《诗经·正月》中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当镐京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犬戎的威胁,都城已危在旦夕时,周幽王却还在占卜解梦、纵饮淫乱,不知祸之将至。不久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攻陷镐京,消灭了西周王朝。西周的王畿之地——关中,遂为犬戎所占。周幽王之子宜臼在申、鲁、许等国的拥立下,嗣立为王。可是都城丧失,他只能在秦襄公率领的军队护送下,来到洛邑登上王位,从此开始历史上的东周时期。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他被周王封为诸侯,他回到关中,驱逐犬戎,遂有周王朝的岐、丰八百里土地,为秦国日后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终南》中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中描绘的场景,就是秦襄公刚刚穿上精美华贵的诸侯礼服,步履雍容地来到终南山祭天行礼。为什么秦襄公也像周宣王一样来到终南山祭天行礼?因为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这里的森林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这里群山连绵,宽衍险奥,气象万千,这是一个伟物兴伟人的地方,是王朝兴盛的龙脉所在。周朝遗民,面对新君,心中忐忑,他们说:“秦君啊,你富贵寿考,但请你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呀!”人们希望秦襄公能够修德爱民,不负众望,建立功业,能够像终南山一样受人尊崇。

  秦国后世的作为,证明他们没有辜负民众的冀望。《史记·秦本纪》说:“其(秦襄公)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东周时期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诗经》中的《无衣》就是一首秦人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后世朱熹评价这首诗歌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大敌当前、兵临城下,秦人一听“王于兴师”,立刻一呼百应,军人们团结协同作战,击败面对的一切强敌。这首诗,是秦王誓师的一首誓词,是士兵们听到的动员令。陈继揆《读诗臆补》中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

  秦国扫灭六国,凭借的就是马种的优良和人民的武勇。秦人勇猛的骑兵,让秦国君臣可以睥睨并世的各国诸侯。商鞅相秦,他招徕三晋人民入秦耕作土地,而把秦人都用来参加军事训练,所以后来秦国军队会赢得“所向无敌”的评语。

  秦人征服巴蜀,“栈道千里,通于巴蜀”,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长途转输,耗费巨大。秦人便把目光又放在了关中平原的水土治理上。秦人修建郑国渠时,却发现这是一个政治阴谋。但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渠的修建,让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拥有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成都平原三大粮仓的秦国,从此国富民强,他们“远交近攻”,凭借地势的险固,保守自己,征伐各国,秦军纵横天下,终于取得统一六国的胜利。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从内心里非常感谢终南山的荫庇,这座龙脉,让秦人成就了帝业。周幽王死于秦岭支脉的骊山脚下,那里是周人的伤心地,却是秦国的发迹之处,所以,秦始皇要把自己埋葬在这个具有深远纪念意义的地方。“秦为天下之脊,南山则秦之脊也”,也许秦始皇认为,就是天天矗立眼前的群山给了他气吞山河的力量。修筑墓室需要使用大量的石头,秦始皇命令全部采自渭河以北的山脉中,当时的民歌唱道:“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那时候,秦人对秦岭的尊崇,已经上升到很高的程度。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汉代的典籍中开始出现“秦岭”的称谓。秦岭——秦人的山岭,一个王朝建立的伟业,从此交给山脉去铭刻。

  钱穆先生指出,秦人统一中国,它的意义在于:“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造成此后二千年中国疆域的大轮廓);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郡县制,消融平民与贵族阶级的对立);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大同观)。”他还说,秦始皇在秦岭脚下大修咸阳,移东方豪族十二万户于此,城市建造汇合当时建筑艺术之大成,其经营陵寝,亦承儒家理论,而藉以充实中央;于物质上,造成全国共仰之新首都,于统一精神上亦殊重要。

  秦末农民起义,毁灭了秦始皇梦想的万世基业,项羽的火把,烧掉了咸阳城的荣光,可是关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咸阳城毁灭了,可是秦岭脚下却兴起了长安城。

  打败项羽之后,汉高祖刘邦本来打算在洛阳建都,但是娄敬对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这句话打动了刘邦,在关中建都,他的王朝,可以凭借高屋建瓴的地势,控制函谷关以东的各个地域。

  西汉的开国丞相萧何,应该是位杰出的堪舆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刘邦不愿去封地,萧何劝谏说:“天有银汉”,“天汉,美名也。”萧何把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对应了起来,认为秦岭南坡的汉中也是块福地。萧何在秦岭南麓的汉中盆地兴修水利,夜追韩信,他游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随后,韩信在秦岭山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汉中取故道出散关,越秦岭出奇兵入关中灭三秦。汉中真如萧何所说,成了汉王朝的发祥地。在营建长安城时,萧何更是多处踏勘,他在秦岭北麓发现了龙首山,这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高五六丈,似乎是从秦岭龙脉中跑出饮水的一条龙。萧何指挥工匠在龙首原上建造了未央宫,并按照天上北斗星的形制布局建造了长安城,所以后世人呼汉代京城为“斗城”。

  长安城的建立,让关中有了称雄世界的资本,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汉唐两个王朝都在此建都,长安因此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

  对于秦岭,西汉朝野也都有清醒的认识,秦岭山中出产竹林、檀柘、玉石、金、银、铜、铁等富饶的物产,那时就有万物皆出的“陆海”之称,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汉武帝曾在秦岭祭祀太乙神,建造太乙宫,所以秦岭在汉代又有了太乙山的称谓。汉武帝还确立五岳祭祀制度,将秦岭群山中的华山册封为西岳,专门祭祀黄帝之子少昊,并祀西方之神蓐收。后世帝王沿袭汉制,对华山祭祀、册封不断。西汉皇室还在南山脚下建上林苑,苑中养百兽,秋冬时供天子射猎获取。群臣从各地献来的名果异卉,也栽植在苑中。在上林苑中,汉武帝还修建昆明池,操练水军,为征伐古滇国备战。

  西汉王朝利用关中、秦岭的地缘优势,将自己统治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秦以前,中国的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西部武力较强大,东部文化经济较强盛。西汉继承秦王朝的基业建都关中,长安成为全国之中心,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输送,并与西方的武力相凝合,接着再从长安向西北伸展,西汉的军队驱逐匈奴,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西汉的立国姿态,是协调、机动、进取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指函谷关),将相在长安的朝廷里相映生辉,从而造成西汉之全盛。长安代表中国东西部之结合,西汉的首都,居于抗击匈奴的最前线,它领导着全国力量向外抗争发展。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站在帝都的城阙上,遥望秦岭,多少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心中,顿生豪气。虽然西汉衰亡,东汉迁都洛阳,但长安城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谱写她的华章。

  隋唐时期,国力起于西北,这两个王朝统一中国,并建长安、洛阳为东西都,兼有了向外斗争进取以及向内平和伸舒的两种形势,十足象征出中国大一统盛运之复临。

  位于帝都之南的终南山与长安宫阙遥对,满山秀色映城内。这种地理区域的一体性,加上人们的认识与历史观念的赋予,从而使秦岭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也自然造就了帝都与秦岭不可分割的关联。

  隋代建筑大兴城(长安城)时,设计者将秦岭考虑在内,城市与山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长安城以朱雀门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其东属万年县,街西归长安县,从城南正中的明德门向南直达南山石砭峪的大路,是万年、长安两县郊区的分界,也是唐人所称的“天门街”或称“天街”,这条路,北面对着皇宫的承天门,南面对着巍峨的秦岭。到宋代,这条大路还存在。宋代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自翠台庄由天门街上毕原。”其下注解说:“翠台庄不知其所以,庄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门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门,皇城之朱雀门,宫城之承天门。”

  唐代,秦岭依然是国家祭祀礼拜的场所,皇室在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大修道观,并追认道教始祖老子为远祖,修建宗圣宫,为后世子孙祈福延年。

  大唐帝都长安南边的秦岭,是士人心中的乐土,是帝王眼中的仙乡。唐大明宫与秦岭的对望,仿佛是尘世与仙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万人之上的帝王也被秦岭的景致所吸引,唐太宗说:“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城门内外,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拥有当时社会文明的繁荣与灿烂,为四方所趋;一个隽秀清逸,超然脱俗又蕴含丰富。对于忙碌的士人来说,秦岭是长安城外的另一个世界,只有在闲暇之时才会以此做片刻的消遣,那些醉心于尘世功名利禄的人对此往往是视而不见。正所谓“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

  唐初的君臣共同努力,终于把长安建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东方文化的中心,唐帝国的声威远播,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和宾客来到长安。长安城里,长年居住着数以千计的留学生、学问僧、乐工舞姬和商贾。王维诗中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帝都的大国气象,也感染了文人们的笔触,柳宗元写秦岭:“据天之中,在都之南。”笔锋中透出的豪迈,气冲霄汉。

  “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唐末动荡之际,皇帝逃亡,对着终南山色,诗人李拯不禁为旧主故国而涕泪满襟。此时的终南山,岂止是单纯的景色和超脱的仙境,它已经成为旧主故国的象征,折射出王朝的兴衰与更替。

  唐末,西北的青海、甘肃一带渐渐荒漠化,这里的农牧优势丧失,它们成为了长安的巨大拖累。长安代表周秦汉唐极盛时期之首脑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化之最高集结点,长安毁灭,至此以后,它很难恢复以往之地位。但长安城依旧是历代王朝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说:“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他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分封到这里来当藩王,这个藩王在唐长安城的遗址上,修建了今日的西安城。这个西安城,仍旧依托秦岭这个巨大的背景。明代修建钟楼时,当时的陕西巡按御史龚懋贤题赠《钟楼歌》说:“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在鼓楼上,悬挂着两块匾,上面写着:“文武盛地”、“声闻于天”。一个昔日的皇都,坐拥秦岭,依然豪气冲天。

  今天,回首历史,人们才发现,周秦汉唐四大帝国的文明——中国古代最为璀璨的文明,原来全部依赖于关中平原的主要河流渭河的养育,而渭河的支流中,除过泾河、洛河、汧河、雍河、石川河之外,其他支流全部发源于秦岭山脉,可以说,秦岭北麓的珍贵水源,是这些文明生发的源泉。因为不管是周代的丰镐京、还是秦代的咸阳城、汉唐的长安城,古中国最繁盛的四个王朝,它们建立的文明,都是在秦岭的巨大背景下辉煌上演。秦岭是历代皇都不可或缺的天然依托,如果没有秦岭龙脉的福荫,也就不会有曾经作为十三个王朝国都的西安城了。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