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大熊猫家园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拥有“国之珍宝”的美誉。它们具有漫长的进化历史和独特的演变历程,因此又被人称为“动物活化石”。今天,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它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物种本身的意义,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各国人民表达和平、友谊的象征。

  说起大熊猫,人们自然就联想到了四川,其实在中国,陕西和甘肃也是重要的大熊猫分布区。多年来,秦岭大熊猫一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秦岭作为大熊猫的家园,一直笼罩着许多神秘色彩,秦岭大熊猫直到1964年才被学术界发现并予以公布,它们比四川大熊猫的发现晚了近一百年。从历史来看,大熊猫和秦岭的渊源可谓十分悠久,从古至今,大熊猫都在和秦岭周边地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七十万年前,秦岭北坡的蓝田县、南坡的洋县倪家沟和金水河口,倒下了三只迁徙的大熊猫,北坡的大熊猫也许是被关中平原狩猎的蓝田猿人所杀,南坡的大概是被汹涌的汉江河水吞噬的。但大熊猫似乎并没有停止向南北方向迁徙的脚步。一万年前,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农耕居民,彻底阻断了大熊猫南北迁徙的脚步,它们从此被迫隐居生活在秦岭山中的竹林里,在进化力的作用下,它们发育成为大熊猫的一个亚种——秦岭大熊猫。

  建都于秦岭脚下的周秦汉唐这些王朝,留下的典籍及遗迹中,都能看到大熊猫的身影。古人把它称为貔貅、貘、白熊等,《尚书·禹贡》中说,我国共分九州,其中梁州位于长江上游,陕西城固以西,秦岭以南,包括四川青川、平武、北川等地,都是貔貅的产地。古人所说的熊猫产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熊猫分布区。《诗经·大雅·韩奕》中说:“献其貔皮”,貔貅的毛皮,在周代就是向帝王进贡的一种珍品。秦代的上林苑中,人们豢养着大熊猫。汉代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中,陪葬着大熊猫的头骨,大概那时大熊猫的头颅是皇家重要的祭祀殉葬品。到了唐代,唐太宗在长安城里的丹霄殿给14位开国功臣赏赐珍贵的貔皮。日本的《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85年10月22日(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元年),女皇将一对白熊活体和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写下《貘屏赞》:“邈哉奇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古代就有发现“花熊”的传说。1932年,法国神父索威比(Sowerby)曾经在考察太白山之后追述:他在太白山南坡,当地猎人向他描述过大熊猫的形态,还领他观看了大熊猫的粪便和取食时咬断的竹茎;他估计秦岭南坡可能有大熊猫的分布,但由于未获得标本,他还有些怀疑。1937年,索威比再次考察太白山后,他更加肯定地推论说秦岭山区有大熊猫的分布。外国传教士没有在秦岭发现大熊猫标本或活体,对于秦岭来说,应该是一件幸事,它避免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外国人对大熊猫的杀戮和掠夺。在那段时期,大熊猫作为世界狩猎者心中的顶级猎物和科学界的新物种,一直是人们追杀捕获的第一目标,四川山林中的许多大熊猫因此命丧黄泉。秦岭大熊猫一直默默无闻地隐居在山中的竹林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人发现。

  1956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中国启动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在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因此而最早建立起来。1965年,太白山保护区筹建之时,还没有考虑到大熊猫的因素,其保护对象主要是暖温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第四纪冰川遗迹。1986年,太白山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管辖范围中,开始涉及到秦岭大熊猫分布的最北区域。

  而说到秦岭大熊猫的发现,就不能不提到佛坪自然保护区的西河,秦岭大熊猫是从西河走进人们的眼帘,这是西河作为大熊猫保护核心区被人重视的原因。1964年,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刊登出郑光美、徐平宁先生的论文《秦岭南麓发现的大熊猫》,这篇论文震惊了生物学界,它被誉为动物学发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秦岭作为大熊猫的栖息地正式得到了确认。1958年郑光美来到岳坝收集动物皮毛标本,杨笃芳将铺在床上的“花狗熊”皮拿给郑光美看,郑光美捧着皮张欣喜万分,这真是国宝大熊猫的皮张呀!随后,郑光美带走了“花狗熊”的皮张,作为自己论文的实证,这张大熊猫皮毛标本,就是杨笃芳在西河猎获的。

  1963年,陕西秦岭生物资源考察队在洋县茅坪、太白县等地也发现了大熊猫。

  此后的时间里,秦岭大熊猫又处于沉寂的状态。1972年,中美、中日先后建交,尼克松访华得到一对熊猫以后,各国领导人都想要大熊猫,认为这是一个国宾待遇的问题。于是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各省林业系统的汇报之后,决定在大熊猫的主产地陕西、甘肃、四川开展大熊猫及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大熊猫的热潮波及到了佛坪,由专家组成的陕西生物资源考察队来到佛坪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西河普查时,考察队员们在一棵小树上看见了一只亚成体的大熊猫,它正在睡觉,却被人们惊醒了,大熊猫抬起头好奇地看着大家,它那黑耳朵、黑眼圈的模样真像个可爱的布娃娃,大家看了半天,兴奋莫名,有人就爬上树去逗引大熊猫,没想到大熊猫用毛茸茸的前爪把两只眼睛一捂,就从树上滚到地下,一眨眼的工夫就跑进了竹林,没了踪影。

  1974年,陕西生物资源考察队确定佛坪岳坝到周至老县城村一带为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

  1978年12月,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成立。秦岭大熊猫在今日被人关注和重视,便从佛坪保护区成立起开始发轫了。

  1980年至1985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熊猫计划”,数次来到四川卧龙山区的五一棚研究大熊猫,并把新的科技、观念、技巧介绍给中国的专家。这个中外专家合作的“熊猫计划”,给胡锦矗、潘文石、吕植、雍严格等人研究大熊猫提供了一个新的机缘。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一书中这样描述雍严格:“那年(1983年)春天,陕西省佛坪保护区派来的工作人员雍严格也在五一棚。他对工作兴趣浓厚,不时陪我到处巡视,我很乐意把我们收集的资料给他看。我对他在佛坪的熊猫研究印象很深刻。他跟他的同事耐心地一再尝试接近一头母熊猫,直到它习惯附近有人类。他们并不干扰它的自然生活,甚至在夜间观察它的行为。比方说,他可以告诉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它喝过五次水,进食十四次,每次从一个半小时到五小时不等,这样的细节是无法靠无线电追踪取得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计划也能找到像雍严格这样投入的年轻生物学者。”

  1980年冬天,雍严格带领一个三人小组,在佛坪三官庙开展了大熊猫的观测工作,他们在三官庙生产队队部支了一张行军床,开始搜索附近的每一条山沟,一年以后,他们终于和一只相处多日的熊猫成了朋友,他们可以昼夜跟踪观察这只大熊猫的取食和活动行为,他们给它取名为“乖乖”。为了取悦熊猫,他们喂“乖乖”苹果、土豆、糖块、鸡蛋,希望“乖乖”多给他们接触的机会。诚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大熊猫“乖乖”后来都能在他们的爱抚下呼呼大睡过去。

  1992年12月,乔治·夏勒受潘文石和吕植的邀请,第一次来到秦岭,他在长青林业局辖地的山林中看到了三只大熊猫,其中一只还是个神奇的小毛团,安详地睡在竹林中的安乐窝里。夏勒不禁想起了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诗句:“年复一年/熊猫的脸上/熊猫的面具”,大熊猫永恒的神秘让他十分着迷。他看到了潘文石和吕植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上所付出的努力,他默默地以他们的研究为荣。乔治·夏勒说:“我们都希望在工作中肯定自我,或是把研究做好,帮助某个物种。但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在离开时,留下知识的遗产,感染当地的生物学者的热情,继续未完的工作。”

  潘文石教授在《继续生存的机会》一书中写到:“假如秦岭没有了森林,当地人将在更恶劣的状况之中走向更加贫困的深渊,假如秦岭没有了大熊猫,纵使我们发表了百部专著、千篇论文又有何用?保护大熊猫就必须保护秦岭森林,保护秦岭森林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从1985年至1995年,潘文石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从北京大学来到秦岭,开展了十年的大熊猫研究,今天看来,他们最大的贡献,不是取得了多少科研成果,虽然他和弟子们都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社会活动,保住了秦岭大熊猫的一块重要的栖息地,秦岭大熊猫兴隆岭种群因此避免了灭顶之灾。1995年,在世界银行资助的环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GEF)项目资助下,原陕西省长青林业局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这个森工企业实行了全面转产,在原长青林业局辖区范围内,建立起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块重要的大熊猫家园,因此得以保存。

  至上世纪末,秦岭建立的保护区,只有太白山、佛坪、长青三个,而那时四川建立的保护区,近30个,在保护大熊猫及其家园的强烈呼吁声中,陕西看到了差距。秦岭不能仅仅作为给人类提供优质木材的山地而存在,它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甚至是水源涵养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所提供木材的价值。人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审视秦岭的本底资源。

  人们发现,秦岭大熊猫的种类,不仅有黑白色的,还有棕色或棕白色的记录,它打破了世界上大熊猫只有黑白色的记录,那些更加稀有毛色的秦岭大熊猫,成为“国宝中的国宝”。1985年3月26日,在佛坪大古坪海拔1200米的东河河谷,人们发现了一只雌性棕色大熊猫。它的毛色是白色与棕红色相间,耳朵、眼圈、睫毛、鼻头、吻头、肩胛及四肢等处为浅棕色,这是一只遗传变异的棕白色大熊猫,是科学记载中的第一只棕白色熊猫,一时间成为轰动国内外的热点新闻。当时这只大熊猫正患重病,经抢救,病愈后圈养在西安动物园,人称“丹丹”,它于1999年老死在该园中。人们称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秦岭深山中的金发女郎”。

  1991年7月,佛坪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海拔2600米的光头山石垭子,又意外地发现了一只黑白色的成年熊猫,带着一只体重约40公斤的棕白色熊猫幼仔,并幸运地拍摄了照片。1992年春天,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组在长青保护区的白杨坪,也捕捉到一只棕白色的雌性成体大熊猫,戴上颈圈后放归野外进行科学研究。2000年4月26日,三官庙村十多名村民,发现一只体重100多公斤的棕白色大熊猫正坐在河边竹林中取食巴山木竹竹笋。2002年9月,佛坪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西河付家湾的一个熊猫产仔洞发现一只正在抚育幼仔的棕白色雌性大熊猫。众多棕白色大熊猫在秦岭不断被人发现,人们不禁要问,秦岭南坡到底还有多少只棕色大熊猫,科学工作者一时还无法解答。科学家通过对棕白色大熊猫的色型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可能它们的祖先就是棕白色的,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其“二型性”;也有人认为这是进化过程中发生了遗传变异。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之谜,至今还没有定论。

  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历时三年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综合调查中,陕西对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大熊猫栖息地状况和大熊猫分布区周边社会经济情况、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状况以及圈养大熊猫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等9个县。此次调查,在宁强、留坝、宁陕等地找到了新的大熊猫分布区域,而且秦岭北坡的分布区域比原来向北推移了10多公里,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和栖息地面积都有所扩大,种群数量由原来的240多只增长到273只。秦岭大熊猫占全国大熊猫数量的17%,全国大熊猫的种群密度为0.069只/平方公里,而秦岭大熊猫的种群密度为0.078只/平方公里,种群密度居全国各个大熊猫栖息地之首。

  本世纪初,因为大熊猫等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存在,秦岭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区、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区以及中国大熊猫保护工程区。

  秦岭山中陆续建成的大大小小的公路干线,将佛坪和宁陕的大熊猫分布区分割成三片互不相连的小种群,有的种群仅有3至5只,这种孤岛状分布的小种群已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而省属六大森工企业数十年来的商业性森林采伐,以及毁林开荒搞林副业生产,还有农业耕作的蚕食,已经让秦岭山地林缘退缩了30至50公里。秦岭天然林的面积缩小了近三分之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的破碎化,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使物种的进化潜能退化;各个繁殖群体的相互隔离,已经成为秦岭大熊猫基因交流和种群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每块被相互隔离的大熊猫分布区内,栖息地又人为地形成了斑块状隔离。如在天然林被采伐之后,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导致林下高密度郁闭,杂灌及竹子种类被全部排斥,原有森林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大熊猫生境的破碎化。

  秦岭面临的生态危机,其实是我国整体面临的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在本世纪初,国家林业局对林业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2001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国家林业局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使西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再扩大600万公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陕西决定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使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再扩大27万公顷。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陕西省林业厅合作,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结合起来,尝试在秦岭自然保护区之间为大熊猫建立通道,以期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与陕西省林业厅的推动下,陕西相继建立起桑园、摩天岭、牛尾河、青木川、天华山、宁陕、观音山等8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建立起厚畛子、大树坪、二郎坝、九池河、菜子坪五个大熊猫走廊带。

  2004年12月,人们在凤县南星乡瓦房坝采集到了大熊猫新鲜粪便。至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包括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镇安等10个县19个自然保护区。一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逐渐建立起来了。到目前,在秦岭地区建立的保护区,已经达到了22个,除过19个大熊猫保护区外,还有洋县国家级朱鹮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羚牛自然保护区和黑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内第一家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工作的黑河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个庞大的保护区群,形成了秦岭的生态保护屏障,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能。

  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包括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两部分。现有栖息地主要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以南区域,少部分位于秦岭北坡的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34.79万公顷;其中洋县、佛坪、周至、太白四县交界处的秦岭兴隆岭梁的南北坡是秦岭大熊猫的核心分布区。现有栖息地包括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等9个县21个乡镇。在现有栖息地中,秦岭大熊猫又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中:一个是秦岭主梁两侧的平河梁、天华山、兴隆岭、牛尾河分布区;一个是相对独立的、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宁强青木川。而秦岭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则位于现有栖息地的边缘地带,分布比较零散,总面积25.86万公顷,包括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户县和镇安等11个县25个乡镇。

  按照大熊猫栖息地来划分,秦岭大熊猫又分为兴隆岭、太白山、牛尾河、平河梁、天华山等居群。兴隆岭种群分布在佛坪、长青、周至老县城和黄柏塬四个自然保护区中心位置的兴隆岭梁及其周边地区;太白山居群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的广大区域,与兴隆岭居群的活动范围相互连通,可以视为兴隆岭居群的分支居群;这两个居群的种群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21只,被认为是国内密度最大的居群,它们的繁殖力旺盛,受干扰程度较小,是一个稳定的居群;随着周边栖息地的恢复和改善,必将向外扩散,因而居群密度会有所降低,但数量会不断增加。牛尾河自然保护区和二郎坝大熊猫走廊带的建立,牛尾河居群将与兴隆岭居群连成一体,从而形成秦岭最大的大熊猫居群。平河梁居群是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新发现的分布在平河梁栖息地的居群,该居群现有的3至4只大熊猫,可能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天华山居群,北侧与周至自然保护区沟通,108国道秦岭隧道上端废弃的公路两侧,如今已经建立起大熊猫走廊带,天华山居群与兴隆岭居群进行基因交流成为可能。扩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把菜子坪走廊带纳入保护区,可拯救处于灭绝边缘的秦岭大熊猫平河梁居群,与此同时,天华山保护区将成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恢复和重建东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保护遗传多样性、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意义重大。

  在秦岭大熊猫的分布区内,生长着狭叶方竹、巴山木竹、宽叶箬竹、秦岭箭竹、龙头竹、华西箭竹、金竹等竹类。从海拔800米到海拔3000米左右,秦岭山中都有青翠的竹类生长。大熊猫的主食竹——巴山木竹、秦岭箭竹,在那些海拔区域内大量分布,长势茂盛而储藏丰富的竹类资源,为大熊猫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庇护所。

  在秦岭山中,大熊猫的天敌是豹、云豹、金猫、黄喉貂等,这些天敌会对大熊猫的幼仔造成威胁。和大熊猫争夺食物的动物,还有羚牛、黑熊和野猪,这些动物在春季采食竹笋,对大熊猫的觅食产生微小的影响。与大熊猫伴生的动物,有金丝猴、羚牛、小熊猫、斑羚、苏门羚、林麝、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血雉等珍稀动物,它们都是需要人们精心呵护的物种。在大熊猫生活的家园里,山高沟深,人迹罕至,那里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也为全国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和样本,秦岭因此拥有“大熊猫继续生存的最后希望”的赞誉。

  从2006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和陕西省林业厅合作,建立了覆盖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网络化管理工程,发放251套巡护监测设备,支持各保护区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巡护监测体系,目前,秦岭地区已形成巡护监测样线共518条,巡护监测工作共收集了5022条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数据,此项工作已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全国大熊猫保护监测的试点。

  今天,人们更加珍视秦岭的生态价值。在秦岭地区的国家及地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凡涉及到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工程设计中都明确提出必须确保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遭受破坏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并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秦岭段,通过避绕、修筑隧道等措施,保护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段,确保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而今天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使得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珍稀物种可以集中保护起来,可以进一步扩大大熊猫和其他珍稀物种的生存空间,并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缓解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保证了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促进了大熊猫数量增加和种群优化。人们在保护珍稀物种的同时,又保护和恢复了森林植被,让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功能进一步增强,从而改善了整个秦岭的生态环境。

  千百年来,动植物已经学会了与人类和谐相处地生活在秦岭。我们因为拥有秦岭大熊猫这样的明星物种而自豪,保护大熊猫,保护它的家园——秦岭,应当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为秦岭也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时时刻刻在为我们提供着清洁的空气和水源,还用壮丽的风景孕育着我们的文化,保护大熊猫的家园——秦岭,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在秦岭,人类和动植物,因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彼此已经休戚相关。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