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巴苏区革命史馆、烈士纪念塔

 

  毛泽东主席讲:“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一)镇巴苏区概况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转战到陕南,城固小河口会议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2月8日先头部队73师219团,到达镇巴县永乐乡核桃树村建立了兵站接待站,发动群众宣传红军政策,发展党员。12月19日,红军14000多人经这里挺进川北,在川陕交界处的四川通江县两河口镇建立了辖镇巴三元、简池镇大部分在内的赤北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4月成立了苏区第一个党支部——核桃树乡党支部。

  1933年夏,红十二师在平洛坝与伪军反复较量,打败了敌人,在青鹤观建立了川陕省陕南苏区政府,12月在青鹤观召开了中共陕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南县委,同时召开陕南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告陕南群众同胞书》。

  红军在镇巴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粉碎国民党军队和王三春匪部,扩大了苏区,先后建立了赤北、陕南两个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以及6个区、25个乡、85个村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色政权领导下,镇巴苏区组织了19支游击队、18支赤卫军共计2300多人的苏区武装力量,在根据地北面战场抵御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土匪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正面抵御国民党四川军阀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红色政权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为了冲破国民党军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合围,在保卫战期间,镇巴苏区组织了30多个运粮队,一面发动群众自愿捐献,一面打击伪政府收税员,没收其粮食财产,支援、保卫了战争前线。镇巴苏区筹集了数百万公斤粮食和大量物资支援前线,如开矿、土法生产铁和土钢送红军工厂制造枪炮;组织铁匠打长矛、制作土枪,既武装自己,又打击敌人;组织木匠、泥瓦匠、石匠刻标语,凿山修路,为红军驻防修建房屋;组织榨油匠、弹花匠给红军土法打油、弹棉絮、做衣服,同时发展商品生产;组织妇女成立扎鞋队、洗衣队做布鞋、草鞋送红军,战地为红军洗衣、补衣、照顾伤员;组织区、乡政府抬上制作的豆腐,猪、羊肉,并组织鼓乐队打着彩旗慰问红军。

  为了冲破国民党封锁合围,红军经镇巴等地开辟了红色交通线,传递军事情报,护送革命同志,运输紧缺物资,组织赤卫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筹集粮草,组织十余支运输队,成为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役、宣达战役、空山坝战役的大后方及粮草供应库,有力支持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些都是镇巴人民创立的辉煌革命成就。

  1932—1935年,镇巴苏区教育培养了近千名苏维埃干部,动员3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297名镇巴人民优秀儿女为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许多至今仍不知姓名的无名英雄。一大批革命志士如蒋克诚、孙传学、王明理以及镇巴籍将军符先辉、彭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战斗过。

  1935年春,红军离开根据地,北上抗日,苏区母亲送儿、妻子送郎,一大批镇巴儿女离开了家乡,跟随红军北上。经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大熔炉的冶炼,造就了一批中国革命的力量。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为缅怀先烈,启迪后人,褒扬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镇巴县县城中段鞍垭梁山腰修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纪念塔、纪念馆和陵园,总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由革命烈士纪念塔、镇巴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烈士墓区、瞻烈广场、瞻烈道路和班城、定远两个纪念亭组成,是陕西省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和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省党史教研基地,汉中市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汉中市重点开发的名胜景区之一。

  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5.3米,方形,空心,圆顶。塔基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塔身四周雕刻着徐向前、符先辉、蒋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和380多位烈士英名,造型庄严、肃穆、宏伟。

  革命历史陈列馆,建筑面积107平方米,馆内收藏有红军遗物和烈士遗物200多件,主要有石刻标语、棕箱、纺车、脚码子、红军的枪等。还征集了参加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镇巴籍官兵的立功证书、奖状、军服、照片等实物资料380多件。馆内配有专门的讲解员。

  烈士墓区,已迁入烈士墓38座,第二期23座墓正在搬迁中。

  临街的陵园山门气势恢宏,登陵的步行道拾阶而上,有“班城”“定远”两座攒尖式六角亭。

  鞍垭梁,山体起伏,清秀明丽的陵园里松柏苍翠挺拔,步行道绿树成荫。陵园每年接纳游览瞻仰、祭扫陵墓人员10多万人次,己成为陕南红色旅游的重要文物参观点。

  (三)镇巴县博物馆

  镇巴县博物馆在镇巴县文物管理所院内。馆藏文物10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三件,二级文物两件,三级文物39件。重要藏品有新石器时代石斧,汉代陶器、铜器,唐代铜镜,宋代铁钟,明清铁钟、瓷器以及历代货币等。其中以宋代铁钟和红军墨书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土地法令》等最具特色。博物馆分三个展室:

  “镇巴川陕革命史迹陈列室”。为了突出镇巴县的地域特色和光荣革命传统,激励后来者开拓进取,博物馆举办了镇巴川陕革命史迹陈列展。共陈列了当年老百姓和红军在镇巴曾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武器等,如银币、铜币(苏维埃政府造)、木脸盆、弹花弓(锤)、茶壶、马刀、风车、纺车、背架、步枪、机枪、铁礼炮、手榴弹等实物100余件、图片250余幅。陈列了红军墨书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土地法令》。1933年4月21日,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特务团政治处驻赤北县钢溪区闻家坪乡苏家坡村(今镇巴县三元镇红星村赵家院子),在赵安泽房西及正屋后檐粉白墙上用黑墨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土地法令》全文,至今保存。《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长4米,宽1米,右行直书66行,字径3.5厘米×2.7厘米。《土地法令》长3.68米,宽1.56米,右行直书85行,尾画五角星一枚,其下部有右行横书标语一条:“取消一切苟捐杂税!”字径37厘米,题款“红四军特务团政治处”。在南屋正房后檐白墙上有墨书红军标语:“取消一切苟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为土地革命而战”,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红军石刻陈列”。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在镇巴期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任务及革命历史,播撒革命火种,曾专门组建凿字队,就地取材,在大巴山岩石上书写凿刻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标语,如“赤化川陕”“争取苏维埃中国”等,这些红军标语是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事业的有力见证,也是镇巴人民为革命立下丰功伟绩的见证。

  “古钟陈列廊”。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现陈列有馆藏古钟10口,是陕西独有的古钟陈列廊。其中高坪寺古钟为国家一级文物,南宋绍定二年(1229)铸造,是国内现知最大的一口宋代铁铸大钟,高2.25米,钟口呈波浪状,周长4.27米,重约6吨。钟体上掩下移,分三段。上段环分八格,四格篆铸“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佛曰严明”16个字,并在间隔铸文臣武将图案;中段环分八格,与上段人物图案相对四格,各为九颗大乳钉,与上段篆文相对的四格为铭文,记载铸钟宗旨及首僧28人,地方官11人,西乡兴光道、南郑部分捐钱、献铁、拾炭的文士县民180余人姓名;下段铸山川、飞天、麒麟图案。古钟钟声悠扬悦耳,其声学特性与力学结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铸造方法采用地坑造型、表面陶范,铸造规整,造型精美,体型宏伟。钟声淳厚绵长,穿透性强。该钟以悠久的历史、高超的书法艺术、精美的铸造工艺而驰名秦巴大地。

  (四)红军园

  位于滨河大桥的红军园,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园内塑有6米高的24名红军战士花岗岩群雕,英姿飒爽、气贯长虹。基座高1.2米,长10米,正面镌刻着1933年红四军特务团政治处在苏家坡老百姓房屋墙壁上书写的标语:“为土地归农民而战”。园内花木葱郁,置身其间,一种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