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出生在秦岭山下弘农(今陕西华阴)的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是鲜卑族,被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可见,杨坚不仅是西秦岭关陇集团上层强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580年(大象二年)周宣帝死后,年仅8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不能亲理政事,杨坚遂乘机总理朝政,定都长安,都督内外诸军事,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手把持着朝政。
580年(大象二年)六月,黄河以北北齐尉迟迥起兵征讨杨坚,随后秦岭以南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也出兵征讨。在总共不到四个月时间里,杨坚依托秦岭,坐镇长安,北征南击,最终打垮了南北夹击之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消除了异己,把自己高高地置于秦岭之上。遂于周静帝581年(大定元年)代周称帝,国号隋,并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不久,又杀周静帝,历时24年的北周退出历史舞台了。
随后杨坚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紧接着杨坚以长安为中心,依托秦岭关陇之地,河洛之险,文治武功,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被誉为“开皇之治”。
隋朝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家在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都效仿隋朝。也是唯一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大隋帝国与倭国(即日本)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
就连东突厥部启民可汗都称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意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高高的秦岭,其煌煌威仪可见一斑。
隋炀帝大业年间由于推行“关中本位政策”,引发严重的统治危机,天下地主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余,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出自汉族的名门陇西李氏,反心尤盛。一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加之隋朝末期,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西越黄河,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618年(义宁二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仍定都秦岭庇护下的长安,定国号为“大唐”,隋朝灭亡。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以秦岭为依靠,逐步统一天下。首先突破函谷关占据河南,使其成为东方的战略屏障。再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又于621年起越秦岭占领两湖地区,迫使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使中国本部尽归唐朝所有。
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唐高宗时又出现了“永徽之治”,使唐朝的领土空前扩大,秦岭护佑下的唐王朝,成为了世界新霸主。
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出任宰相,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他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等身为胡人取得了权力。从而造成安禄山因兼三大兵镇,独掌20万的兵力而有了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755年(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洛阳进逼长安,进入“安史之乱”最高峰。
洛阳失守,潼关一破,都城长安,失陷在即。唐玄宗首先想到的是躲入秦岭,以图再起。随即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西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然后兵分两路,唐玄宗翻越秦岭入蜀,躲避祸乱;太子李亨则西到灵州牵制叛军,最后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继续在秦岭以北组织抗击。
763年(宝应二年)春天,唐王朝终于依托秦岭之险、关中之利,将史朝义逼得无路可走,自缢而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这个以长安为都城的帝国并不太平。783年十月三日泾原兵在长安发生兵变,唐德宗又逃出长安,由咸阳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奉命入援的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也相继反叛。784年三月二十一日,唐德宗自奉天再次躲入秦岭奔往梁州(今陕西汉中)避难。五月二十三日李晟克复长安,于七月十九日迎唐德宗还京。
880年黄巢兵反又逼近长安,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再次躲入秦岭到四川避难,以图东山再起。883年四月八日,李克用克复长安,由于长安宫室遭焚毁,一直到885年三月三十一日唐僖宗才又还长安。
885年(光启元年)正月,僖宗自川中启程,三月重返长安。数年惊魂还没有来得及稳定,便又遭遇了新的动荡。
唐僖宗还京不久后,长安又被朱玫和李昌符占据。88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再次长时间离京,仍然去的是秦岭。乙亥(二十五日)夜间,李克用逼近京城长安,田令孜护唐僖宗从长安城的开远门出奔凤翔。戊子(初八),田令孜请僖宗进入秦岭前往兴元躲避,唐僖宗不同意。这天夜间,田令孜带领军队进入僖宗的行宫,劫持僖宗前去宝鸡。
他们先进入秦岭逃往山南(汉中),认为还不安全,后又逃往四川。僖宗成为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唐末诗人罗隐有《帝幸蜀》诗咏其事:“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阿蛮”是唐玄宗的小名)号称“秦妇吟秀才”的唐末进士韦庄的《立春日作》与此意境相同:“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不久黄巢进长安,定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而僖宗在秦岭以南的四川躲避了整整四年,保全了性命。
唐朝晚期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愁,最终皇帝们都避祸秦岭,以秦岭为险阻,到山南汉中和四川一次次得到了性命保全,让大唐风华得以延续。
904年一月二十六日,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以西京洛阳为都城,开封为东京。丧失了大唐雄风的后梁,也把都城的根基仍然扎在东秦岭。还是想借秦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以延续隋唐雄风。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