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源秦岭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首次所开拓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首都长安,终点仅到中亚、西亚诸国。西汉末年,因匈奴袭扰,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到了东汉,首都迁至洛阳。汉明帝派遣班超重新打通隔绝了58年的西域,并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延伸至洛阳。经过从汉明帝到汉桓帝100多年的持续开拓,丝绸之路向西延伸到欧洲的罗马帝国。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166年(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即罗马皇帝安敦派遣特使到洛阳,开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直接交往的先河。

  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江浙一带的丝绸经大运河运至东都洛阳集散,再由陆路经首都长安运至欧洲、西亚各国。洛阳从东汉到隋唐就一直享有国际丝绸贸易中心的盛誉。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在都城洛阳定居做生意的西域诸国人,占当时洛阳人口的十分之一,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到了北宋,丝绸之路再向东延伸到首都东京开封,东京人口达到140万至17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开封的犹太人就是那个时代沿丝绸之路到来的。

  19世纪末,当西方工业革命和坚船利炮冲击各大洲及其文明古国时,也自然地开拓了西方社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科学的全球化视野。1887年闻名世界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on)在他的著作《中国》中提出了一个让世界豁然明晰的“东西方联系通道”的概念,即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中国丝绸和丝织品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让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出生在秦岭山下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隔离掀开,推倒了矗立在各国边界上的藩篱,洞开了世界的大门,让中西方文明有了第一次交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深深足迹。这条东西通道,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拓展,丝绸之路还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绸之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也反映了世界生产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不亚于当初人类从非洲大陆跨过亚洲大陆,向东西方迁徙而繁衍人类的作用。从当初丝绸之路发展趋向看,秦岭是它东西延绵、护佑其发展的中心环节。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汉唐国力强盛,且都定都于秦岭山下的长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武帝为了开拓西南夷,统一南越国,加强了翻越秦岭通向西南方向的道路建设,开拓了汉江航道,加强了关中与西南地区丝绸贸易,设郡县于南越,郡治所在“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中心。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向汉朝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海路往来。到唐宋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以泉州为起点,通向海外的岭南交通贸易中心。

  自此,中国人通过在风浪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前进,把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路扩展到了蔚蓝的大海,走向了世界舞台。

  陆上丝绸之路以秦岭山下的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此时出生于秦岭南麓城固博望镇饶家营村白崖的张骞在朝廷任职,正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于是毅然揭榜应募。

  公元前138年,张骞从秦岭山下的长安西去,带着100多人出使西域团,从长安出发过宝鸡,经天水,穿越西秦岭山间谷地的丝绸之路南线达临洮,浩浩荡荡向西域进发。在出使途中被匈奴扣留了11年,并娶妻生子,但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当他到达大月氏时,因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对抗。张骞返回长安,这一去便历经了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了。他向汉武帝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西域诸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也带回了西方有个大秦国的信息。回来不久,张骞便因劳苦过度而去世。随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之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天的新疆地区及其以西大片土地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联结西方的大陆桥,东西方以丝绸为主的贸易也由秦岭发端,横跨亚欧。

  张骞这个冲出秦岭、凿空西域的伟大壮举,更是秦岭伟岸的身躯对丝绸之路最大奉献。尔后真正打通丝绸之路的班超,却是秦岭北部扶风郡人,不仅在统一西域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派甘英把丝绸之路真正才打通到了与罗马一海之隔的波斯,最后连自己的尸体都葬在了东秦岭的邙山,被朝廷封为定远侯,封地也在秦巴山间的镇巴。这一南一北的两位秦岭之子,凭借坚强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和艰辛努力,把秦岭及秦岭山下的长安和洛阳与西方连接起来,完成了东西方两个帝国的第一次对接和交流,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完全可以说丝绸之路源于秦岭、丝绸之路功在秦岭。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东征西亚帕提亚,帕提亚人就高举着鲜艳夺目的中国丝绸制成的战旗,在明晃晃的太阳下挥舞迎战,没想到色彩鲜艳耀眼刺目的战旗,致使战马不前,罗马军队混乱不堪,军心大乱,不战而败。从此,罗马皇帝及王公、富商、丽人见到中国柔软滑润的丝绸后就视为珍宝,争相穿戴。一次罗马恺撒大帝穿着丝绸制成的衣服去看戏,光鲜夺目,引起了全场轰动。一时间驼铃叮当响,亚欧大陆之间以运输丝绸为主的贸易线路被开辟出来,东西方两个强国才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才有了东西贯通的高速公路——丝绸之路,才有了物资的互通有无与技术的互补,才有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鉴于中国丝绸质料的与众不同极其昂贵的价格,当时被炒得几乎等同黄金,曾经达到12两黄金才能买一磅丝绸的天价,形成了巨大的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方及罗马的经济面临崩溃边缘,以至于公元14年,在奥古斯都临终前,元老院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丝绸服装,对妇女使用丝绸也做了一定的限制。然而这一禁令并未起到多大效果,罗马上层人物对中国丝绸的兴趣依然不减,罗马与中国间的丝绸贸易依旧兴隆。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丝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丝绸不但受到上层的青睐,而且也得到了下层平民的喜爱,丝绸成了当时欧洲最时髦的抢手货。

  这时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1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又派甘英出使罗马(大秦)。甘英历尽艰辛到达波斯,波斯为了垄断中国丝绸贸易,并没有让甘英渡过黑海到达罗马。

  为了打破丝绸之路上波斯对从中国购买丝绸的垄断,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在西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战争持续长达20年之久。

  直到公元79年的东汉,大量的丝绸需求造成了西方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的丝绸终于撬动了罗马帝国,甘英终出使罗马的信息传到罗马,罗马帝国也派使臣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东都洛阳,向东汉皇帝送来了精美的象牙、龟板等礼物,随即西方的宗教也伴随着丝绸走进了东方的古都,这才使东西方两个文明真正实现了第一次交流与握手。丝绸贸易,以物易物非常热络。

  从此,罗马的阳光洒向了东方,华夏文明传入了西方,东西方文明的光芒终于交融在一起,人类文明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进步。西方的宗教浸入中国而被发扬光大,而中国的四大发明流入了西方,加快了欧洲工业革命,东西方两大板块由此都进入全新的鼎盛时代,直至海洋文明出现,清政府闭关锁国,东方才落入被动落后的局面。

  《后汉书·西域传》对罗马这样写道:“大秦国,一名犂鞬,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亦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

  2011年,当我徘徊在罗马城中时,巨大的石雕古城堡和石柱建筑比比皆是,古城中央还镶嵌着古色古香的宗教王国梵蒂冈,难道这些石城就是那时修建的城郭么?当晚我翻开历史,才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今天,亚欧之间已经全天候开放,同是一个太阳,同在一片蓝天下,罗马到长安,长安到罗马,东方到西方,一个电话或网上联络仅需几秒钟,乘上飞机当天到达。我不知道明天罗马的阳光怎样,但愿明天东方的太阳早早升起,光耀世界,再次让西方惊羡。

  627年出生在东秦岭嵩山下的唐玄奘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经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玄奘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玄奘又向西经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玄奘不仅带回了大量佛经,后来还写成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12卷。

  在秦岭北麓周至的塔峪,矗立着一座唐贞观年间修建的大秦寺七层宝塔,距今已有1360多年历史,从塔内遗存的景教泥塑和多处叙利亚刻文看,这是丝绸之路上一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到唐代,造纸术也沿丝绸之路传向西方。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些造纸工匠。这些造纸工为当地传授了造纸术。当时,欧洲人在树皮上写字,埃及人用莎草写字,造纸术的传入,使欧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也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作色目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备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有伊朗血统。此后西方与西域同中国的交往不断,东方的丝绸、陶瓷、穿井术等源源不断传入了西域,辗转到罗马,而西域的胡豆、番茄、石榴等也传入了中国,西域商人汇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东西方交流的大都会。

  八世纪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后,带回去了很多西域物品到当时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的古代文物现在仍在奈良正仓院保存着。所以,日本奈良正仓院自豪地称奈良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1988年日本奈良市政府还举行大规模的丝绸之路博览会,把丝绸之路最东端延伸到了日本。

  元代,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经西域南道到达元大都,在朝廷任职达17年,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可·波罗的书中记录着“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马可·波罗还把中国龙的图案带回了欧洲,今天意大利石油公司的标志就是中国龙。

  东秦岭的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及重要遗迹,考古发掘发现,在这汉唐雄风掠过之地,出土过西域胡人俑、西方金币等;在定鼎门遗址还发现大量的骆驼蹄印、古道遗存。汉函谷关与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整条线路上唯一的一处门和路的遗迹,斑驳的历史印痕至今历历在目,风尘的古道仍是今天人们的交通孔道。崤函古道也叫石壕古道,石板坡上的印痕系古代木轮车和铁轮车长期在石头上碾轧所致,印迹明显,亘古留存,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踩踩它还有烙印,摸摸它仍有温度,仿佛昨天的车马驼队刚刚走过,今天的人们又得重复往日故事。

  从长安向西陕西的丝绸之路遗产分别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等。这些遗址就如秦岭山下的一串串明珠,相互关联着通向了远方,驼铃叮当,商旅辐辏,为东西方交流送去了福音。从豫陕遗留的11处丝绸之路遗迹看,除彬县大佛寺外,其余10处都处在秦岭山中和秦岭山下,这使这座厚重的山岭成了丝绸之路的宝库与东西方贯通的最有力见证。

  从丝路走来不同种族的人群汇聚至长安,他们不仅带来了各自民族的风俗、技术,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把唐代长安真正渲染成最开放的国际大都市。长安佛教的繁荣众所周知,大雁塔耸立至今,昭示着佛教曾经辉煌灿烂。除佛教之外,还有经中亚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统称之为“三夷教”。唐长安城中的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崇化坊便立有祆祠。而保存在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则表明了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状况与影响。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唐代社会的精神生活,远远超出了丝绸所带来的繁荣景象。

  丝绸之路在中国的三条线路均从长安出发。中线从长安转往平凉、会宁、兰州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洮、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三线中唯中线距离较近,且补给适中,但常常被战火阻断,人们不得不另寻南北两线开拓前行。而在汉代开拓丝绸之路时,由于中线和北线都被匈奴控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均经穿越西秦岭的南线,从临洮向西才分成南线和中线。

  秦岭陇西段丝绸之路属南线,从长安出发到陇县,出大震关翻越陇山,在张家川马鹿折南经清水,南过天水(古秦州);或从长安出发到宝鸡,西达天水,沿渭河西行经甘谷、武山、陇西(古襄武)、渭源、临洮。然后渡洮河,再经临夏(古河州),在永靖渡黄河出积石山经乐都至青海西宁,然后经大斗谷(扁都口)到张掖。这条路的陇山段开通于汉,盛于隋、唐,标准较高,石板路至今尚存,是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秦岭山中缘山越谷、跋山涉水的一条古今交通大动脉。这条道路避开河西走廊上胡人的干扰,水草供给便利,沿途可以茶马互市互通有无,虽然迂回艰险,但人畜无生命危险,安全可靠。

  逶迤于西秦岭的丝绸之路南线,一直是汉代丝绸之路中南线发端的关键路段,汉代的出使与归国均由此路行进,到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一直延续到明清长达千年而不衰,是丝绸之路三条线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其关键是它投身于秦岭的怀抱,有山水的滋养,有南来北往物资和人文交流与汇聚,更是把茶马互市的商贸功用发挥到了极致。

  《漏露漫录》中称“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西部游牧民族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可秦岭以北地区海拔高不产茶,而秦岭以南汉中是离西北最近的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于是就产生了穿越秦岭“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大多与丝绸之路南线重叠,东联汉江通江南接蜀道,西连丝路通西域达欧洲,把秦岭南北和东西的物资贸易推向了高潮,传向了世界。南茶北马,往来不断,盐铁丝麻,互通有无,一片繁荣。现在在秦岭深山留下的茶镇、茶店、煎茶铺、煎茶岭、煎茶坪等地名依然闪耀着昔日的光辉。

  这些是秦岭对丝绸之路的眷顾,更是丝绸之路对秦岭的必然选择。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文。这首诗中形象地记述了唐代丝绸古道上驿站的繁忙景象。

  到了北宋,为绕开西夏的隔绝,又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北宋以后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商道。另外,在西秦岭甘肃的陇东、陇南地区还有两条丝绸之路,即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从此,丝绸之路上的光华不仅辉映了秦岭山下东方文明古国,而且把东方文明从秦岭传向西方,让西方刮目相看。

  今朝,我们站在秦岭山巅向东西看去,世界文明的两极仍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千年丝路的光焰仍然普照着世界,闪耀着无穷的光芒。

  盛世起雄风,丝路申遗也已成功。太白山与阿尔卑斯山已经启动了旅游工作计划,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各国正在与中国联手,已经掀起了重振丝绸之路的雄风,陆路公路铁路的互联互通、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电力通讯联结等正在马不停蹄地推进。假以时日,我们可乘上中国的高铁,当天就可以穿过这条东西之路、亚欧龙脉,重新将世界拥抱。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