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洛南县东南90里外的页山河乡柏安村栖霞观,有一棵大古柏,因地僻坡高、交通不便而鲜有人知。此柏经年常青,郁郁葱葱。春暖花开之时,群鸟翔集其上,时起时落,若绿波上点点帆影,如古树上花开朵朵,格外迷人;冬天,则雪花压掩树冠,斑斑驳驳,像翠玉中点点瑕瓋,若天地间一朵蘑菇,亭亭玉立。而更为神奇的是两枝丫分叉处,一东一西伸出两个短枝,东枝状似龙头,老态龙钟,西枝貌似龙尾。抬头仰望,如蠕龙穿行于云雾,似蛟龙出没于银波,那枝杆上泛白的块块柏皮,扶摇直上,恰如龙身上的鳞甲,错落有致,被当地人敬为神树。
平日里村人有了小病小灾,首先想到的是在大古柏前烧炷香、洒盅酒,祷求平安。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树前更是香火冉冉,青年男女在树旁撮土为盟,共结百年之好;已婚的则在“龙头”上挂红许愿,乞求子女延续香火;年长者求大古柏保佑子孙升迁,家庭祥和;孤儿独身者则拜认大古柏为父为母,与之相依为命。更有山外人不远千里,或来此一睹大古柏之雄姿,拍照留念,以留吉兆;或只为在柏前肃立片刻,默默许上一愿,以求安泰。因树因人,一代代柏安村人熟知了山外世界的精彩,山外人也体验了柏安村古柏的神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个美丽佳话,更成为了秦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详观大古柏,只有一处断枝痕迹。据传宋代栖霞观有一位道士,品行高洁,每天对大古柏剪培护养悉心备至,视之为生命。栖霞观因此也步入其极盛时期。然而,人的生命经不住岁月的流逝,有一天道士终于老了,将要离开人世了,而老道士却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就在道士临终那天夜里,突然风雨大作,只听见一声巨响,大古柏的一枝轰然断裂落地。人们就用这断枝解板为老道士做了口棺材。奇怪的是,断枝用完,棺材做好,竟不多不少。人们认为大古柏已成神仙,与道士的呼吸生息浑然一体,人树共命、生死相依了。从此人们说该树为神树,呵护有加,更加膜拜。就连一些急需军饷、觊觎伐掉大古柏以充军资的大军阀,也不敢再打大古柏的主意了,更不敢在柏安村造次。虽然大古柏添了一块断枝的痕迹,却自此保佑了柏安村的平安,也使古柏得以独善其身。
据《洛南县志》记载,页山河乡柏庵村大古柏高23米,清道光三十年商州知州就为这棵树作过《页山古柏记》:“子贡元年丈八粗”。而今的大古柏树根的周长已逾8米,须五六人手拉手始可合围。1980年,联合国文物保护专家鉴定,认为它生长于原始社会,距今已数千年了,并为近旁别的树木相继萎灭它依然健壮旺盛而叹为观止。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已向世界吉尼斯总部递送了大古柏的有关材料,为大古柏申请“世界第一古柏”的称号。
大古柏树冠达15米,树高20米,参天而立,耸入云霄,鹤立鸡群。周围虽有山丘相围,却并无“居下”之感。牧归的牛羊从树下通过,就像是大象脚边一只只蚂蚁在挪动;人站在柏树旁,渺若蚊蝇,只见扭曲的树干纹路如一条条蜿蜒的蟠龙,仿佛是要冲锋的斗士,在鼓角的号召下,排成龙形,列成龙阵,势不可挡地一齐向上飞旋而去。
今天,曾经护佑大古柏的柏庵,已荡然无存了,以柏庵命名的村子也改成了柏安。继柏庵之后建成并于清代修葺一新的栖霞观也梁坍壁秃,几近灭迹。几千年的沧桑巨变,磨毁了一茬又一茬的草木,却使大古柏愈见雄伟、愈见精神,它将继续福荫柏安人吉祥美满,树纹也将继续盘旋着挺天耸立,直到地老天荒,一直福佑着一方子民。
页山大古柏,又名“栖霞柏”,树高23.1米,胸径7.73米,比黄帝陵轩辕柏高3.1米,比黄帝陵轩辕柏粗0.73米,树龄约两千年。树冠覆盖面积半亩有余。它是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侧柏。被列入洛南八大景观之一。
一棵树有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故事,那么在秦岭山中每一棵树都应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还是在洛南县,2010年4月,在实施307省道改造工程时,高耀乡里龙村刘氏家族有两棵“姊妹柿树”被划入了公路拓宽范围,需要砍伐。刘氏家族对该树情有独钟,说啥也不让砍伐,于是他们找到县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强烈要求保留这两棵姊妹树。据《洛南县志》记载,这两棵“姊妹树”树龄均有215年。经专家确认,这对相依而生、形状相似的姊妹古柿树,胸径分别为78厘米和79.5厘米。县政府为此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两次会议,并从西安请来三位专家赴现场商议,最后决定由县城建局和乡政府联合移栽古树。
最后,这对身高14米、合重28吨的“姊妹树”被两辆载重车送抵洛南县城后,重新移植栽种。或许是受一棵柏安神树的影响,造就了洛南县古来就有护树爱树的风尚。近年来,县上还专门对全县进行古树普查并挂牌保护,使全县的古树达77棵之多,这是古树的神奇,自然的魅力,一方的幸运。
2011年我应邀去秦岭深山处的陕西留坝县采风,在玉皇庙镇见到一棵罕见的古银杏树,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这棵树的树龄将近4000年。根据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按照树的胸径排名,此树在全国银杏中排名第三,西北第一,已划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该树胸径为4.45米,现有高度29米,需要八九个人手拉手环绕着才能把古树的主干抱住。
当地的村民组长介绍说,1972年,为了减少树冠对周围土地的影响,曾对树枝做过砍伐,当年冬天又不小心将树周草木引燃,烧坏了树干。目前,树的心腹部已经枯萎死亡烧空,根部也只剩下侧根和须根还活着,整棵树完全是靠着外面的树皮支撑着它的生命,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长者独立旷野,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一句老话:“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据我们现场试验,在这棵空心的树洞里可容纳32人。
现在这棵大树周围生长着很多的小树,而这些小树全部都是从这棵古树根部的表皮上生长出来的,犹如苍老年迈的母亲身边的儿孙。
据留坝县天然林保护中心介绍,目前,留坝县内自然分布的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有13棵,主要分布在姜眉公路两旁。
银杏树亦称白果、公孙树,属银杏科。在三亿多年前,银杏类植物几乎分布于全世界,至中生代侏罗纪为银杏树全盛时期。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出现时,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毁于一旦,残留的遗体成了化石。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人们把它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明代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为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树种,曾和恐龙共呼吸。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才得以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后裔银杏类植物唯一生存地区。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作诗咏曰:“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宋代大诗词家苏东坡有诗赞曰:“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银杏树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草纲目》中对银杏树的叶、果、根、茎的药用价值,都有较为详细地描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白果为中国著名干果之一。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中载:“白果有降痰、清毒、杀虫之功能,可治疗疮疥疽瘤、乳痈溃烂、牙齿虫龋、小儿腹泻、赤白带下、慢性淋浊、遗精遗尿等症。”宋代银杏果被列为朝廷贡品,为皇室成员享用。
在西秦岭甘肃徽县银杏乡有棵银杏树,远远望去一个高大的树冠华盖冲天,玉树临风,矗立村口,像一把伞,为村民遮风避雨,昭示着一方安泰;炎炎夏日,村人们相约在树下,谈天说地,拉长道短;寒冷冬季,老人们围靠在树干上晒着太阳,看着远处的风景,扯些古风古事,打发着时光,悠然自得,俨然与树生息与共。过去在这树下开过征粮拉兵会、批斗会、生产动员会、家族会,现在谁家有个大凡小事都在这树下发布,无论在外公干的还是村中遗老,都自豪地说我是银杏村人,他们早已把这棵银杏树当成标志、当成神仙、当成先祖一样敬重。
可见秦岭山中的古树及每一棵树木都是有灵气、有精神、有阅历的。树比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更久远、更沧桑、更重要,就如一部厚重的村史,写进了祖祖辈辈人的心中,永垂不朽。
2014年春我来到嵩山嵩阳书院,院中有两棵参天大树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大将军柏围粗8米,高约10余米,而二将军柏围粗12.54米,高达18.2米,传说被汉武帝封为二将军后气炸了树干,经测定这两棵树的树龄均在4500年以上,诗人李觐光诗谓“结种在鸿蒙”,堪称“华夏第一柏”。走进嵩山及少林寺不仅有大小277棵古柏,同时还生长着秦槐及2000多年的银杏,成为了东秦岭厚重历史文化的一分子。
秦岭多古树,一棵树就是一道美丽风景,一棵树就有一个动人故事,一棵树就是一个村庄的精气神,一棵树更是一部丰厚的人生。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是对秦岭古来松涛林立、古树长青的描写,但今天很少在秦岭见到古松成林、大树成片的状况。究其原因,这与历朝历代在长安、咸阳、洛阳大建宫廷楼阁,就近乱砍滥伐有关,以至于“近山无大木,皆致远方”,最后不得已将蜀荆之材,皆至关中。
在海南省东海市南山,有一棵龙血树已有三千多年龄,相传为周代遗物,当年庄子行于山中,见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感慨地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而秦岭山中能留下来的古树,大多都是这样的命运,要么树歪干曲,以其不材苟延残喘;要么扎住深山险峰,难以近前,方才享寿;要么是寺庙里的古树,怕遭报应,人人忌讳,不敢破坏,才得以延年;要么歪干裂腹,无以材用才留存今天。
我更要说树是山的毛发、地的风景、水的源泉。没有了它,山光地秃,风水败散;没有了它,生命垂老,风烛残年;没有了它,生灵逃离,水枯石烂。
秦岭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则属北亚热带类型,有较多常绿阔叶树种分布。由于岭峰高耸,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但由于人类常年大面积滥伐,目前秦岭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残存的原始森林面积仅占秦岭植被总面积的2%左右,主要分布在太白山和几个高海拔山顶。据一直研究森林生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茂生介绍,所谓“原始森林”,就是一直保持原生自然状态,没有遭受人类破坏的森林。目前秦岭残存的原始森林之所以被保存下来,一是很早得到了宗教保护;二是它们大多生长在人类难以到达的大山之巅。在1998年“禁伐”以前,它一直处于不断减少的逆境中,现在虽然被保护了起来,但原始森林的恢复至少需要上千年的时间。秦岭原始森林植被极具自身特征,太白落叶松、秦岭冷杉是秦岭原始林主要的成林树种,其间还分布着30~50种左右的草本、蕨类等植物,其中被子植物独叶草是我国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稀有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秦岭林区地形复杂,有高山深谷、山间小盆地和宽谷,高山顶部有古冰川遗迹。仅陕西省全林区有林地247.5万亩,占陕西省有林地总面积的54.01%,占秦巴山区有林地面积的75.44%。森林覆盖率为48.5%,有林地蓄积量15257万立方米,占秦岭巴山地区的有林蓄积量的82.2%,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61.6立方米。但林地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太白、周至、佛坪、宁陕等县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高山区。秦岭东部商洛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林相残败,覆盖率低;北坡浅山区因长期破坏,绝大部分成为荒山秃岭或灌木林。秦岭北坡由于山地高度的差异,从山麓到山顶森林植被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带。
在西秦岭的白龙江和岷山及渭源地区也分布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在河南的伏牛山更是林海茫茫,一片葱茏。
走进秦岭,看那一坡又一坡的葱茏绿树,浸染成的那一抹风景,从地图上看去正是华夏的生态宝库、中国的绿肺、世界的绿心、地球最美的风景。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