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
高山仰止
 

  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峙高峰。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也就到了最能够展示秦岭生命力的季节。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乘势北上,沉默了一个冬季的莽莽群山,仿佛一夜之间就会变得满目葱茏,迸发出无尽生机。
  距今1000多年以前,被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奠基者的孙思邈,就是在太白山脚下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在这里完成了他那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千金方》。
  就在孙思邈被中国道教尊为药王之后,他在秦岭隐居的动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孙思邈从小就喜爱“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智慧确是有据可查的。据史书记载,孙思邈20岁的时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辨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而这种辨证思维哲学的创立者,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
  俞吾金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老子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是君人南面之术,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就是要让人恬淡虚无,要放下好多东西。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老子在这个地方对人性的这种弱点做了一种预先的提醒。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的思想滋润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
  公元前771年的烽火之乱后,安享礼乐盛世275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的国都镐京,东迁洛阳。
  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争夺霸业的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雄心勃勃的各路诸侯,在以黄河和渭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持续500年之久的霸业争斗。
  剧烈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具有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与人格凸显特征的时代。一时间,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择木而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的文化奇观。
  夏金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应该怎么办,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使天下回到正常的秩序、正常的轨道上来,这是先秦百家争鸣所关心的问题。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如果说儒家是进步哲学的话,道家就是退步哲学。退步哲学就是说,我退一步,但是我进两步,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这是它很高明的地方。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炷感恩的香火。
  谢维扬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完整、比较详细的记载,实际上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作的这个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这个人,是李氏,名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思想解放,但诸侯争霸的硝烟四处蔓延,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杀戮、流血、饥饿和死亡,让老子痛感民间疾苦,王权残暴。如何能够使土地变得宁静,如何能够使人间变得太平,多年以后,他在《道德经》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是说,天地因为无心,所以是没有所谓仁义的,但是它宽厚地养育了万物,让万物合乎自己的本性去自生自长,这就是和谐。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的意思就是:圣人、那些治理天下治理得好的人,他们对老百姓也不讲什么仁,也不讲什么义,老百姓呢,让他自己去生长。
  他讲的不仁,实际上是大仁。因为他要求所有的万物和百姓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本性去生活。
  谢阳举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乍听起来,有点冷酷无情,天地和圣人好像都是冷酷无情的,但是其实不然。
  为了探索礼乐之源,道德之旨,老子从楚国来到周都。
  老子在东周王室做守藏史,掌管全国的图书典册和重要文档。
  公元前516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早已对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于是骑上一头青牛,往函谷关以西的秦国而去。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向函谷关进发的时候,一个后来和老子一样,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此时也乘坐一辆牛车,急匆匆奔走于列国之间,向各国君王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
  这个人,就是鲁国人孔子。
  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
  早在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博学多才的孔子就已经被老子述而不著的“道”所深深吸引,他特意从鲁国来到洛阳,向老子求教。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史记》多处提到孔子见老子的情况,说孔子年至五十而不闻道,南至沛见老子。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回到鲁国,孔子向学生们讲起他对老子的看法时说,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老师!
  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子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自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这个对话本身可以看成是儒、道的一种碰撞。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儒家强调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塑造人能够适应社会的这样一种优良的人格和品德。道家则更强调让人自然的本性得到应有的发展,不要受太多的拘束。所以,儒家和道家在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
  俞吾金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像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后来就消失了,就死掉了。那么,中国文明这么源远流长,实际上和我们的儒道精神的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两种思想的关系,有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相辅相成,都是指引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经典;也有人认为,道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理论主体。
  从10多岁到50岁,孔子先后多次向老子求教,老子也为这位谦逊的晚辈大讲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他的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
  直到今天,我们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老子的感戴与崇敬之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老子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可以腾云驾风、自由驰骋的神龙。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孔子向老子求教回来后对学生说,我见到龙了。他说,鸟我能用个网来捉它,兽我挖个坑能抓它,这个龙既能上天,也能入地,怎么逮它?抓不住它。所以,老子就是龙啊!所以,道学本身是一种龙的文明,它是周易变化的,可以变成狼,也可以变成羊,可以是大陆文明,也可以是海洋文明,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它随机应变。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到达函谷关之前,一个名叫尹喜的人,已经在那里静候多时了。据说,有一天尹喜观察天象,一团紫色云雾倏然升起,祥光四射。紫气东来使尹喜顿觉天阔地开,内心澄明,隐隐感到会有不凡之人从函谷关经过。
  不久,果然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一头青牛,来到关楼之下。
  这一年,老子56岁。
  可以说,老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标新立异的一位。西行函谷关之前,他也只是向学生们口授表达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还从未著书立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尹喜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最终能够使心怀遁世理想的老子一改初衷,在函谷关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
  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昏暗的青灯之下,浩渺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在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公元前516年,位于秦岭脚下的函谷关,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老子讲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2500年前函谷关关楼上的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却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般人了解老子,大概都是从他的《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的。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什么东西都必须遵循这个道。假如违背了道,从国家来讲,就治理不好;从万物来讲,失去了道,它就枯萎了;从个人来讲,失去了道,那你的生命、你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就在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时候,西方宗教经典《圣经》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录》100年后才在希腊出现。
  16世纪以后,《道德经》被西方的商船和传教士带到西方,很快被译成各种西方文字,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看到《道德经》后,根据老子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
  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老子)说,世界上最软的东西是水,最硬的东西是钢刀,但是刀能切水吗?切不了。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水是最柔的,但水滴能够穿石,以柔克刚啊。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比如说:春天来了,小草非常非常的柔弱,但是正好是小草最有生命力的时候。到秋天的时候,小草已经长高了,感觉是它最有力量的时候,但是也正好是它快要死亡的时候。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持这种柔弱状态,不是很强势的状态,这样可以使生命、生存得到一种持久、更有利的状态。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道德经》蕴涵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涉及17种语言文字,从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历史来看,《圣经》的发行总量高居第一,《道德经》位列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认为,《道德经》和《圣经》并驾齐驱,是能够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哲学经典。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阅读《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美国《纽约时报》评世界十大作家,第一个是老子。西方的政治家,没有不知道老子的。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老子的这种哲学,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非常深刻的理论思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要从多中求一。你看很多的东西,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一是什么?哲学是智慧之学,老子就给中国的智慧之学奠定了基础,很了不得。
  楼观台是隐身在秦岭山中一座古老的道观。宗圣观内这块《大唐宗圣观记》,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石碑记述的,是大唐皇族与老子攀亲的事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为了溯本求源,把自己的祖脉,追到了李姓老子这里。公元620年,李渊专程来到楼观台礼拜,尊老子为李氏皇室先祖,封楼观台为皇室祖庙,由朝廷拨款扩建,赏赐供养。
  《大唐宗圣观记》记述的,就是李渊斥资修缮楼观台的历史。
  老子的去向始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却影响深远,为后人所铭记。
  被《道德经》绽放的智慧光芒所深深吸引的尹喜,这时已辞掉函谷关令,追随老子,此时他心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老子亲口对众人宣讲《道德经》。
  终于在尹喜的再三恳求下,老子面对秦岭,驻足楼观台,宣讲了他那“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的《道德经》。从此之后,老子便去向不明,再无消息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有人说老子后来出关去了,有人甚至讲老子出关去了印度。所以,就有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他去教化这些蛮夷之人。
  公元前206年,从秦岭南麓汉中崛起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连年战乱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文帝崇尚黄老之学,不仅生活节欲自持,在政治上,也贯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劝课农桑,减免税赋,其目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比较乱的朝代稳定下来以后,需要什么,用药方是什么,不是用儒家那一套,而是要用道家这一套。
  杨庆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我们知道就是烹一些小鱼小虾,烹小鲜最关键的是不要搅来搅去的,就是不要折腾,你一折腾它就乱了它就烂了,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应该无为,应该自然,就是不折腾。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道教对于像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都发挥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的一半。”
  唐玄宗的后半生,是在一片诟骂声中度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年的唐玄宗,却是把大唐王朝推向开元盛世巅峰的重要人物。
  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先祖,老子学说开始大行其道。开元三年(715),唐玄宗下诏,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并确定这一天为全国假日。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刚刚享受了400多年和平阳光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之中。
  这时候,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
  这一次想起老子和《道德经》的,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独霸一方的诸侯,而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
  马西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在汉末,江苏人张陵,后称张道陵者,在鹤呜山,相当于成都大邑这个地方,创五斗米教,有大规模体系的道教在中国出现了。
  公元191年,获得汉中控制权的张鲁接手五斗米教后,开始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供教徒朝拜。
  就这样,那位在函谷关前为人类留下充满哲学智慧光芒的老子,这时被捧上了神圣的宗教祭坛。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在汉代开始尊奉老子为祖师,并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理论最高经典。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道家哲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而道教这棵枝繁叶茂的文明之树,也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可以这样说,道家历史先于道教而存在,道教学说则以道家思想为源头而创立。
  章义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有些道教学者,由于把《老子》和《庄子》作为道教经典来讲……在注释和研究过程当中,又把道家研究推进了一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话,在汉魏之后,道家和道教形成了一种枯荣与共的这么一种关系。就是你发展我也发展,你衰我也衰。
  《史记·老子列传》中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这是老子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道德经》最早的古本,是1994年湖北荆门发现的竹简《道德经》,它成书于公元前300年以前,比1973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还要早100多年。
  正是2000多年前,尹喜与老子在秦岭山下的结缘,使《道德经》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里得以流传,这一切都为秦岭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响的豪迈,也注定了秦岭与中国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
  拨开历史的云雾,博大宽厚的群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摇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500年前,就在老子宣讲《道德经》的地方,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那巍巍秦岭,青山依旧,宁静安详。

 

出处:

大秦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