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
脊梁与维度:我看《大秦岭》

  《大秦岭》的选题是正确的,拍摄也是成功的。

  很多人已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部纪录片的影像意义,挖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从个人肤浅的认识角度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勘察了作为华夏母亲脊梁的秦岭。如果说黄河长江是母亲河,那么秦岭就是华夏母亲的脊梁。有了秦岭,中华文明就能昂首挺胸、巍然屹立。本片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解说词的花哨,也不是文献的堆砌,而是田野调查、实地勘察,非常强调现场性、纪实性、亲历性。高清的画面、美丽的景色确实吸引人的视听,但要知道这是剧组一年多时间在秦岭山中艰辛努力的收获。
  二、梳理了作为华夏文脉的秦岭。从空间轴上看,秦岭在中国腹地上纵贯东西,分隔南北;从时间轴上看,秦岭又从古老的地质演化时代,历经原始蒙昧的史前时代,周秦汉唐的古代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还会影响到明天。时间与空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条轴线并存,草蛇灰线,时隐时伏。节目梳理出华夏文化演进的轨迹,我们可以称之为文脉,也可以径称为中华文化的龙脉。
  三、突显了保存多元文化、会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库的意义。秦岭不光是区分南北文化的地标,而且是保存、会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库。南北地域文化,儒释道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生态文化,都在这里被历史地、立体地保留下来。古代的栈道、现代的宝成铁路、西汉高速,实现了天堑变通途。过去对秦岭作为分水岭的意义谈得多,但对秦岭作为多元文化储存库的意义谈得少,本节目通过影像进行文化溯源,弥补并丰富了现代人这方面的知识。
  四、实测了象征中华文化高度的秦岭。过去谈秦岭,多局限于地理学的维度。这一次拍摄赋予了秦岭全新的多维的意义,文学体现其广度,史学体现其深度,哲学体现其高度。坦率地说,秦岭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方面哺育并调节着陕西文化和中华文明。但自然高于人类,秦岭演化史长于人类文明史。“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有足够的敬畏和谦卑,我们的历史太短暂了,我们的成就太渺小了。懂得少犯错误、少交学费,应该是从秦岭中获得的最大智慧。
  《大秦岭》的好处,最近大家说了很多,我这里提几个建议:
  一、注意既侧重地域,又超越地域。秦岭是中华文化的地标,不仅仅是陕西的地标,过分局限于陕西,就会削足适履,反倒不容易将秦岭说透。除本片的角度外,还应移形换步,从河陇文化、巴蜀文化、湖广文化、三晋文化、三河文化等各个角度来观照秦岭。
  二、注意化繁为简,突出主旨。从《舞动陕西》到《望长安》再到《大秦岭》,分别应强调印象陕西、历史陕西、自然陕西,希望下一部《大陕北》能突出民俗陕西,这样可以构成一个大系统。本片优点很多,但也有些博杂,主题还可提炼得更单纯些。各集之间也有许多交叉甚至重复。如第三、四集与第八集。前面已讲过王维、老子,后面又重复,当删除。
  三、注意适应外宣新形势,努力将文化精品推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本片嘉宾不仅有外省人,而且有不少外国人,甚好。网友观后也热切建议将本片翻译成多种外语,热情可嘉。但我感觉到编导的思维过于中国化,是否能在国际上打响,还有待市场来回答。如何采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国际通行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我们推销文艺作品时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媒体宣传是否也是这样?《阿凡达》在全球的风靡,能给我们什么启迪?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四、注意将保护秦岭而不是开发秦岭作为宣传的关键词。总导演康健宁说保护秦岭是本片的终极意义。这句话讲得极有水平,也用心良苦。过度的旅游开发和经贸开发都会损伤秦岭、破坏秦岭,甚至毁掉秦岭。黄河开发、长江开发、怒江和澜沧江开发的前车之鉴,应该汲取。在倡导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的当下,本片的拍摄和播出,如能对呵护中华母亲脊梁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幸甚至哉。
  另指出一个小问题。节目的片头片尾集唐人诗句为主题曲,词曲都很好。但有一个硬伤。所引李白《登太白峰》“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ling)风:轻妙的风。典出《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又《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本片字幕上的字打错了,读音也是错的。

 

出处:

大秦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