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巅峰
序二

  妙笔生华绘锦绣——读李明绪《大秦岭巅峰》随想

  明绪君所著《大秦岭巅峰》杀青,卒读甚喜。古今以来,以秦岭、太白山为题材的著作和文章也不少见,但《大秦岭巅峰》一书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全书分为22个小标题,一题一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较为全面的对大秦岭巅峰——太白山及其附近鳌山的四季山水、花草树木做了精细描写,并且讲述了大山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景观。在用文字表达见闻的同时,又选取了大量精美照片相配,文图并茂,流光溢彩。掩卷深思,归纳起来,我认为有三点非常值得肯定。

  其一,描景状物,意境高远。我国古代文人作文吟诗,特别重视意境。什么是意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即意境。所以,对于描景状物一类记游性散文,意境的创造为最上。意境由“物境”和“情境”组成,但它们不是相加的,而是物中有情,情中有物,情景(物)交融。《大秦岭巅峰》描写之景、状写之物,不是纯粹的景和物,而是以作者自己真实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去写景写物。从选择描写的对象来看,作者没有将视线投向一般性的山光水色,而是投向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秦岭巅峰,这里不仅是人迹罕至之地,其景其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也是最能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地方。作者所写都是亲身经历,若无对大自然之热爱,对高山流水之钟情,何以零距离亲近?而这种零距离亲近又是多么的不易,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因作者写自己眼中所见之真景物,抒心中萌发之真情感,所以在他的眼中,石头变成了“精灵”,树木变成了“伟丈夫”,湖泊变成了高山的“眼睛”,溪流变成了手挽手的“伙伴”,花草“含情默默,回首顾盼”……大秦岭的一切都成了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有情有感的万物生灵。

  作者在描景状物中,不是仅仅将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创造出一个个让你能身临其境的“境界”——云海的翻腾、日出的云霞、跑马梁的石海、山巅湖泊的博大、太白的奇寒……阅读这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似乎我们也置身于其中,与作者一同攀登、一同欣赏着太白山和鳌山无限风光。

  秦岭主峰太白山是壮阔的、雄浑的,但又是倩柔的、秀美的。“梦境山水”“太白之春”给我们展现出大秦岭的另一面——绿山秀水、万紫千红,“狰狞”与“笑脸”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大自然中的又一个真境界。

  作者说他是用心灵去寻找太白山的景和物,因此没有半点娇柔造作、搔首弄姿,而文字间流露的皆是坦荡率真以及大自然赋予的真情实感。

  其二,铺排陈叙,文笔奇绝。描写大景物、大气势,需要大手笔、大气魄。秦岭、太白山、鳌山和四十里跑马梁以雄浑壮阔、巍峨峻拔展现于世,在世人眼中,既是那样迷人,又是那样骇人。为此,作者善于抓住大自然的特点,采取了大开大合、铺排陈叙的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幅惊世骇俗的景特写。写清晨的平安寺云海:“……转瞬间,从山谷、山脊飘浮起大片白云,被一阵清风你追我赶、大海巨浪般地推向山顶。霎时,云到山腰又好像动力不足而缓缓地败下阵来,浓密的云雾如同梦幻般突然分散又退向远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就是像云像雾又像风的平安寺云海,这就是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云缠雾绕的平安寺云海”。写高山湖泊:“那清澈透明、流光溢彩的高山湖泊,那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山湖泊,那冰清玉洁、宁静高远的高山湖泊,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山湖泊”!写山间溪水:“清的纯粹,清的彻底,清的摄人灵魄。你坦坦荡荡、无拘无束地在高山低谷中流淌,与来自沟沟岔岔的伙伴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地来到秦岭之魂的旷世原野,丝毫没有自然界其他物体的善于伪装,把自己的真实藏匿于一身华丽的外衣之内。源头之水是小而弱的,但弱中又有刚,有时更显出男子阳刚之气。遇到石头挡道,就要掀起一片波浪;遇到树木草丛挡道,就会风卷残云般地带走;遇到巨石悬岩,就会跳跃飞落,喷珠溅玉。你在石上流,石头为你让道;你在丛林中流,丛林为你让路。”写太白山“五台”:“个个山峰傲骨嶙峋,突兀峻峭,绝壁陡起,巨石纵横。似高耸的宝塔,似削天的利剑,似飞奔的猛虎,似凌空的巨斧,惟妙惟肖”。文如其人,像这样的描写在书稿中比比皆是,显示出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作者在书中的遣词造句也有奇绝之感。例如,写太白山之冷:“整个太白山如同一个大冰柜,大山被冻得在颤抖,小溪山泉都被冻僵了,空气也似乎被冻得凝固了”;写鳌山的地貌特征:“在雪蚀、风力和冻胀作用下,有时甚至可以把地下埋藏的石头拔出来”;写湖水山石:“湖水浪漫地挽着巍峨的石山石岭轻轻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写云雾:“一阵秋风吹过,浓厚深润的云雾在峰岭间缓缓地涌动、翻滚,若信手抓上一把,似乎就能挤出水来”。像“颤抖”“冻僵”“凝固”“拔”“挽”“挤”这种以动写静的字词,在文中俯拾皆是。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若无真经历和真感受,怎能写出如此奇绝之句!

  其三,文图并茂,相得益彰。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也会显出它的贫乏,尤其是在描景状物一类的表达中,往往捉襟见肘,词不达意。在《大秦岭巅峰》一书中,虽然作者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极尽铺陈,但是因语言本身的贫乏所留下的空白还处处可见,这对于那些未曾到过大山或对大山了解较少的人来说,就无形中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就减弱了对那美的享受。作者深知其中之滋味,因而在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又精选了大量照片,有落日之太白山,有风雪中的跑马梁,有平安寺之云海翻腾,有直插云霄之拔仙台……。文图相配,以图片弥补文字表达之不足,使读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能直观地欣赏到太白山和鳌山奇特的自然风光、花草树木、地形地貌……。这些照片不仅丰富了全书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同时,这些照片也是作者攀登太白山真实经历的反映。

  还须一提的是,作者寓知识于描景状物之中。太白山是怎样形成的?“太白积雪六月天”又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珍禽异兽、草药植物、人文景观?等等。通过作者一景一物的描述,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这是本书总的特点,也是我读过全稿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明绪君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尽管整日处在繁忙的接待应酬之中,但他仍不忘写作,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诉诸于笔端,在报刊不间断地发表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组织者,曾多次组织省内外驴友攀登太白山、鳌山,组织驴友举办大型户外文艺晚会,如今他又写出《大秦岭巅峰》书稿,可以说这一切都与他的太白情结是分不开的。明绪君生于太白,长于太白,年轻时又在太白县工作了一段时间。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熟悉太白山,而是对养育自己的太白山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培养自己的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也就是他何以能写出此书的真正原因所在。

  以上所说,只是一孔之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2012年6月17日于宝鸡高新区寓所

  作者系宝鸡炎帝研究会、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出处:

大秦岭巅峰/李明绪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