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魔芋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魔芋,又名蒟蒻,为中药之名。乾隆版《兴安府志》引《授时通考》则说:“一名土芝,一名蹲鸱”。并引《史记·货殖列传》云:“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史记注》曰:“芋头形类鸱鸟之蹲,一名莒,蜀汉为最。”认为魔芋就是大芋头,入药。故《兴安府志》列其为药属植物,而称之曰“蛇六谷”。直到民国十三年,杨家驹编纂《紫阳县志物产》时,始将蒟蒻入于蔬属植物,说“蒟蒻,一名鬼芋,俗名魔芋,根大如盌,”可见魔芋被发现有食用价值乃是近代之事。清以前安康各县志乘“物产门”中,概未提及蒟蒻或魔芋,甚而被认为是安康本草《救荒三策》一书,收各类可食可疗野生植物数百余种,亦无魔芋之名。
  蒟蒻属天南星科植物的一种,作为中药,其性寒,味辛,有毒。功能消肿、攻毒。主治痈疮,肿毒,瘰疠结块等症,多作外用。而魔芋则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富含淀粉,是以又属淀粉植物。经过手工加工而成的魔芋豆腐,是山区人民长期观察实验后,逐步总结,开拓出来的蔬属新品种,因此在清代晚期,安康一地即已开始食用魔芋豆腐,并且将野生蒟蒻移植成家园栽培植物,出现了大面积种植的情形。
  近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结构的调整。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已成为安康特产的魔芋豆腐,具有低脂肪,低糖分,口感好,并能排除人体垃圾,延缓衰老的功能,因此更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被人们誉为“人体清道夫”的绿色保健食品,从而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
  安康南北二山,山高地寒,林木繁盛,极宜魔芋生长,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其中岚皋、平利、汉阴等县,已将种植魔芋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骨干产业,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中,放开脚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加紧建设魔芋生产基地,筹办魔芋精粉厂。以岚皋县为例,已建成魔芋基地乡镇15个;有20个魔芋专业村,常年稳定种植面积2.1万亩。还组建了岚皋县魔芋开发公司,以集团的力量进入全国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安康魔芋种植面积已上11.5万亩左右,年产鲜芋达11.86万吨。加工的魔芋精粉和食品系列,与茶、漆、药材一样成为安康大宗出口山货,畅销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可见种植魔芋,深化加工,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