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三个户族争祖先的传说
责任者: 张世新主编
公元前114年(元鼎三年),张骞病故在京都长安。遵照他生前的遗嘱,汉武帝派人护送灵柩回故里安葬。由于白崖村靠近汉江,常发生水患之灾,怕冲毁,淹没坟墓,他的儿子张猛、张勇,请方士看风水,把墓穴选在白崖村北大约八里远的地方(即今绕家营村)。这里原是一片旱原,没有人烟,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着,常有狐兔出没,十分幽静,安适。
此后每年清明节前后,白崖村的张姓户族成群结伙地前往祭扫叩拜。去时担上在家准备好的肴馔、酒浆、香蜡纸钱,举行简单的扫墓仪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叩头作揖,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长辈们也要告诫后代奋发有为。然后席地而坐,吃菜吃酒。结束时向坟顶压纸,在坟园的树枝上挂些剪好的葡萄,石榴、黄瓜,表示望物思祖。
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又出现了两个张姓户族,也到张骞坟园祭扫,引起白崖村张姓户族的怀疑。因为张骞为国争光,立下汗马功劳、名振中外、德高望重,后代子孙感到无尚光荣,所以都争当张骞的后裔,如附近的关王堡张家和张家堰张家就是这样。白崖村张姓户族坚决不答应,认为他们是冒充张骞的后代。常常于祭扫之日争吵、辨理、纠纷越来越大,打官司也无法裁决真假。
当时白崖村选出一个代表,向关王堡,张家堰提出,让他们也推选代表,共同跪在张骞墓前对天盟誓:从今之后,如果谁家冒充后裔,祭扫之日甘愿受到先祖惩罚。说也奇怪,不知是张骞显灵,还是老天睁眼,第二年祭扫挂纸时,关王堡,张家堰的后裔,一出门就不顺利,好端端的万里睛空,突然阴云密布,顿时雷鸣电闪,风狂雨骤,道路泥泞难行,使他们无法到达坟茔。而白崖村的后裔们,无论哪一天出门,总是风和日丽,天色宜人,从未遇到不随心的天气。即是刚出门还在刮风下雨,但走着走着天就睛了。
大约从清代乾隆年间,关王堡、张家堰的张姓户族就不再祭扫张骞了。只见白崖村的张家,年年祭扫,从未间断。(县政办整理)
出处:三秦采风: 陕西景观风俗方言小吃故事集 / 张世新主编.-西安: 陕西省人民政府鲁迅图书馆,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