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的葬礼
责任者: 孟学范著
南郑、西乡、镇巴等县的巴山地区,人们对亡故者的葬礼很别致。一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寻找有龙脉的坟地,而是请一位同族中的年长者,给指定一块故地安葬就行了。二是不请僧、道念经,不做超度亡魂的道场;而是以唱孝歌为寄托哀思和祭奠、悼念故人的活动。因此,不了解巴山人的葬礼风俗的外地人,才有“巴山人,好快活;爹妈死了还唱歌”的误解。
巴山人很重视骨肉情谊,注重对父母的孝道。老人亡故之后,子女们都要披麻戴孝(现在,许多改为戴黑袖套了。但戴孝者亦很多),焚香烧纸。除及时地给户族、邻里、亲戚、友人报丧和准备寿木、寿衣及丧葬事宜外,还要请一位领唱和引唱孝歌的歌头——群众称为歌先生来主持葬礼。
歌先生,实属民间的流散艺人。可谓有经论满腹和歌韵横溢之才。他能开口成章,出语动人心。他有传统孝歌,也有见啥唱啥,见景生情的歌词。歌先生在唱孝歌时,配有锣、鼓、大铙。其歌喉苍悲、凄凉,声声催人泪下。从而能引起孝子们的哀思和悲泪。
用唱孝歌的形式举办葬礼,唱孝歌悼念已故的父母,既省事、省钱,又隆重、庄严。这种风俗,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深受巴山人民所注重。像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碑坝、黄官等地,尤为盛行。
举办一次葬礼,大体可分为开丧场、陪祭、守灵、送灵、出殡等五个程序进行。
开丧场
开丧场,是丧葬祭礼的开始,也是唱孝歌的开台锣。当灵堂布置就绪,孝儿孝女们静候在灵前,歌先生自大门外敲着丧鼓和铜锣、大饶而入“嘭嘭嘭匡——嘭嘭嘭匡——嘭匡嘭匡——嘭嘭嘭匡——……”
锣鼓之后,歌先生念韵白:“哎!来在了主家一层门,一层门上闹沉沉;烟雾腾腾不见人,只见黄犬把柴门。”(锣鼓)
“哎!黄犬黄犬你眼要明亮,我是主家请来的歌郎。闪开闪开!站在一旁。我怀揣丧鼓,手提铜锣,走进孝家的丧场。”(锣鼓)
如上的韵白,是进几道门说几遍,锣鼓敲几遍。如碰到门上的花草、树木、鸡、猫、门上贴的对联、门画等都有说词。
开场白念毕,歌先生进了灵堂,孝儿孝女们才能哭出声来。这时,亲友们才燃香、烧纸、献供品。歌先生在锣鼓声中开歌——唱孝歌的开始:
哎!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撑船忘江河;
我虽不是撑船手,
抓住篙竿凑人多罗哎!(锣鼓)
哎!黑漆棺材当堂放,
孝儿孝女泪汪汪;
想起父母养育恩,
悲悲切切哭一场啊!(锣鼓)
在歌先生叙述灵堂的摆设、供品、孝儿孝女们的哀思之后,孝子、亲友们才开始唱孝歌……
陪祭
陪祭,就是孝子孝女陪同亲友们祭奠亡灵的意思。开祭这天,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在灵前,接待来祭奠故人的亲友、户族、邻里等客人。凡来吊孝、祭奠的人,无论是男是女,也无论其辈份高低、尊卑,进灵堂都要唱孝歌。孝儿孝女,也要陪唱。客人唱的多,孝子们陪唱的多。
唱孝歌,如哭如诉,音韵、内容各不相同。无论是祭奠的客人或孝儿孝女,都是通过唱孝歌,抒发各自对亡故者的哀思、怀念、痛惜之情。也有借唱孝歌吐诉自身的苦楚、委屈的。孝儿孝女们,多是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难以割舍之情怀。
例如:亲家唱的孝歌:
哎!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啊!……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罗!
朋友唱的孝歌:
哎!老哥死后像一筒材,
倒在地上不起来:
千言万语叫不应,
你忍心和好友两分开?
一对灯笼灭了一盏,
风前孤亮无依挨。
啊!……
叫我怎不痛心怀啊!
儿、女们唱的孝歌:
哭了声爹(娘)也哭了声爸(妈),
你怎忍心丢下“小冤家”?
自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
爹妈时刻都费心思;
冬九寒天儿尿铺,
让儿睡干娘睡湿。
左边暖干换右边,
生怕儿女受委屈。
你教儿站立学走路,
教儿针钱学缝补。
教儿做人学礼仪,
教儿认字读经书。
儿女欢喜娘亲喜,
儿女受屈娘悲泣。
为儿女把心血耗费尽,
苞谷结籽老根枯。
这养育之恩怎报答?
啊!……
这父子(女)、母子(女)深情怎样了息?
哭死哭活也无益啊!
孝儿孝女是轮番陪唱,来一个客人陪唱一次,但舅家来,孝儿孝女都要陪唱,直到没有客人来为止。
守灵
守灵又叫守丧,是死者的子女、亲友们,晚上围坐或睡卧在灵柩周围守护叫守灵。其用意是,不让死者的亡灵——遗体受冷落。
晚饭后,堂前灯火通明,歌先生又敲起锣鼓,开歌引唱,在灵堂守丧的人们,又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
所唱的孝歌,有儿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的《十二月怀胎》和孝儿孝女思念双亲的《十二月想爹娘》、《孝儿孝女哭断肠》等。有亲友哭诉友谊情深的《痛断肠》、《送亡灵归西》等。有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十二贤人》等劝人孝敬父母的,也有训斥孝子们过错的……歌声一断,歌先生又敲锣打鼓,再引导人们唱。总之,一夜灵堂里灯火不熄,锣鼓、歌声不停。
例如歌声中断时,歌先生引唱道:
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
莫忘那栽树浇水的哟,
君子生地一尺五哇,
那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罗?(锣鼓)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
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哎,
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
这三十年河东四十也河西罗!
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歌先生悲痛、凄凉的引歌声触动下,又勾起孝儿、孝女们思念亡亲的心怀和情感,睡意消失,歌声又起。
孝儿、孝女和守灵的亲友,除个人唱而外,还有一人唱,大家帮唱、合唱。如孝儿、孝女们合唱的《十二月想爹娘》:
哎!正月新春暖洋洋,
孝子过年想爹娘;
去年过年合家欢,
今年过年没有爹(娘)啊!
二月迎春满坡香,
孝子观花想爹娘;
小时爹娘为儿把花折,
而今花开爹娘却早亡啊!
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户上坟祭亡魂;
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
今年你也作故人啊!
四月里阳雀催工忙,
儿插秧苗爹(娘)送汤;
一碗茶汤端在手,
父(母)爱深似大海洋啊!
五月初五是端阳,
想起家贫缺米粮;
买一个粽子爹娘不吃,
留给儿女来分尝啊!
六月里,热难当,
夏夜院内乘风凉;
儿女熟睡凉床上,
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
七月七日银河明,
鹊鸦搭桥渡双星;
爹娘为儿终身事,
熬干了心血累断了筋啊!
八月中秋桂花香,
儿作长工在外乡;
爹娘倚门望明月,
盼儿回来把月饼尝啊!
九月里,菊花黄,
秋收罢孩儿病倒床;
爹娘日夜床前守,
儿病如在爹(娘)身上啊!
十月里,雪花飘,
想起爹娘泪水掉;
夏备单衫冬备袄,
儿的热冷娘知道啊!
冬月想爹(娘)心更酸,
老爹(娘)临终还嘱言:
“我儿勤奋走正路,
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腊月想爹(娘)痛断肠,
养育之恩实难忘;
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
除非南柯在梦乡,
坐在灵前哭一场啊!
这种合唱,要求整齐和悲哀、凄凉,有十分痛苦之情感。
送灵
巴山人有个传统规矩,丧事不能过三天(特殊情况例外)。就是人死后,在家停放不能超过三天,在三天之内必须安葬。人们认为“人死无挂牵,入土最为安”。在家停放久了,人神不安,反而成了子女们的罪过。所以,一般都是第一天给亲友和户族报丧,请歌先生,准备棺木、寿衣(请村里的人和亲友帮忙赶制,家境好的早已准备好了)。第二天祭奠、守灵。第三天清早(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前)出殡安埋。
出殡前,先要送灵,群众又称为送神。在一阵嘭嘭匡!的紧锣密鼓后,歌先生唱送神歌。其大意是送亡灵上西天,到极乐世界去享神仙一样的清福去。《送神歌》:
哎!早不早来迟不迟也,
再不送神又等几时啊?
神赴西天早归位哟,
遗体入土早安息喏!(锣鼓)
哎!丧鼓一停慢转身,
叫声孝子你听真:
不花你的金子不费你的银,
借蜡烛一对香三根,
挂钱火纸和贡品,
拿在灵前送亡魂啊!
哎!人死那有魂与神噻?
不过是世人表表心喏!(锣鼓大震)
唱罢送神歌,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孝儿、孝女们焚香、烧纸、献供品。亲友宾客们挨次去观看死者面容,群众称为辞容,即和死者的遗体告别之意。
辞容毕,即刻掩棺。因群众中有传统的规矩,叫尸不见天、棺不二启。所以,必须在灵堂前将棺木盖严、钉牢后,方可抬放在院内加捆龙杠——即抬棺木的木杆子。因抬杠前后加有木雕的龙头和龙的尾型,所以抬棺材时叫启龙。另一含意是,把死者比喻为一条龙。
出殡
出殡,就是把亡人遗体抬出去埋葬。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歌先生再敲锣打鼓,唱启龙歌,孝儿孝女叩头向抬丧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寿衣的、送葬和为丧事帮忙的所有人道谢,并要唱感谢歌。
如歌先生唱的启龙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龙困在潭中眠;
今是黄道吉祥日,
众人启龙上青天!(锣鼓)
哎!云龙腾空降甘露,
风调雨顺丰收年。
云龙吞雾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锣鼓)
孝儿、孝女唱的感谢歌:
哎!雨打梨花泪纷纷,
眼观灵柩实伤心;
爹(娘)死后儿女乱了方寸,
多亏亲友和四邻;
料理丧事心操尽,
而今又出力送上坟;
这山高不断友情路,
那水深难隔过河人;
孝子知恩无从报,
叩头感谢众友亲喏!
唱着歌,孝子们齐叩头。
感谢歌罢,在锣鼓、鞭炮声中,抬丧人一声启龙啰!孝子孝女扯着灵绳(用白绸或白布两匹,一头绑在抬棺材的杠上,一头由孝儿、孝女、孝孙、女婿、外孙等晚辈牵着),群众称为拉牵。亲戚、朋友随着灵柩送葬。歌先生在前边开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桥,祝愿亡灵一路平安,祈祷丧主家兴旺发达。凡灵柩所经过之处,对古树、修竹、神庙、桥梁、河流等,都要一一唱到。
如上坡时,他不但给山神唱祈祷歌,而且还给抬丧人加油鼓劲:
哎!山神老公公,请你多显灵;
道路清扫净,保我丧事宁;
来日备高香,上山谢神灵。
再叫众亲朋,协力并肩行;
脚踏千阶石,手扯万年藤;
送灵登宝山,孝子谢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灵柩上坟地安葬。
到了坟地,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侧(墓坑边上),歌先生又唱《归根歌》,说人的归宿(即叶落归根之意),并配以锣鼓造气氛,在孝儿孝女们的嚎啕大哭声中,众人动手将棺材放进坑内,拨正方向后,让主要孝儿(即长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罢,一声掩土,众人手执锄、铲等工具将土向坑内填去。到墓堆垒起,歌先生再唱歌、鼓乐、鞭炮齐鸣,孝子焚香、化纸、烧掉纸扎(如花圈等),安葬完毕。
歌先生最后唱歌,多属吉祥、安泰之词。例如众人向墓坑里填土时,歌先生手提五谷斗(斗内装一些五谷杂粮及纸钱——用白纸剪的铜钱,再拌一些土块),一面用手抓斗内物向孝子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唱,并喊:“孝儿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灵驾鹤西去,
遗体入土归源。
孝儿孝女接福,
福如东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顺,
二撒日月灿烂,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对,
八撒八方亲善,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美十满!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据说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美好。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