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念曲子与曲子戏

责任者: 孟学范著


    念曲子的风俗过去在洋县、城固、南郑等地很流行,尤其洋县各地群众,都会念曲子,喜爱听曲子。
    曲子起源较早,全国各地都有。据《陕西省剧种概观》记述,曲子产生形成于春秋时的先秦。因先秦建都于雍,故称雍城秦曲,汉以后改称雍城清曲,唐以后改称西府曲子(西府,即今之凤翔县。它位于渭北高源西部,古称雍。从曲调、名称、音律、乐器及地理状况看,汉中曲子是西府曲子的一个支流。流入汉中后,和汉水、巴山地区的民歌、民间小调相结合而逐渐形成。因它的唱、白归韵以汉水流域人民的语言为发音基础,并吸收有五月花、九月菊、莲花闹等汉中地区独有的民间曲调,所以,它就有了与其他曲子不同的、具有汉中色彩的、有独特风格的曲子——汉中曲子。
    念曲子也叫围鼓曲子。它演出时不用舞台,不用化妆,以清唱为主,内容多是生活故事,有现代题材的,也有传统题材的。它是人们自由结合,临时邀请而凑成的文娱组织。参加人员可多可少(十多人或三、五人均可演唱)。活动范围,多在婚嫁喜事,节日庙会,喜庆寿筵上和农闲的时候。演唱时,多在主家堂屋或院子里搭起棚,放置两三张方桌(连在一起),桌旁围放些椅凳,演唱者围坐一起便可。念曲子的乐器配备,根据人力可繁可简,不用打击乐器,以三弦为主,配板胡、琵琶、笛子、碰铃、碟子、四页瓦等。有时,一把三弦配碟子也可演唱。过去,在洋县城固一带,群众尤为喜欢请围鼓曲子。就是正月里耍的彩船,也是以念曲子为主,往往一场彩船要演唱几个小时。
    曲子戏是由念曲子演变而来。它是以曲子故事为本,化妆扮成各种故事人物在舞台上演唱的,它和其它剧一样,是唱、做、念、白并重(念曲子则是全靠唱词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行动的),服饰道具齐全的综合表演艺术。伴奏以板胡为主、三弦、二胡、笛子等为副;除碰铃外,打击乐器齐全。解放前,汉调桄桄和汉二簧的班社都能演出曲子戏。如《打樱桃》、《打面缸》、《二姐娃害病》、《大钉缸》、《李家湾》、《花换布》等折戏,人们作为调味品,每天下午四折戏中必有一、两折曲子戏,以满足群众的口味。
    解放后,南郑县桄桄剧团曾整理、改编、出版、演出了《梅绛雪》、《打樱桃》、《二姐娃害病》、《打灶君》、《花换布》等传统折子戏,并创作、改编、移植演出过《雷锋》、《卖余粮》、《度荒年》等现代曲子戏。汉中歌剧团、洋县、城固等县剧团也改编、移植上演过《归来》、《打面缸》、《梅绛雪》、《刺目劝学》等曲子戏。
    汉中曲子戏的音乐优美动听,内容丰富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表演细腻真切,朴实大方。有婉转、抒情、诙谐、风趣的小曲调,也有慷慨激昂,深沉缠绵的大曲调。它的文词结构严谨,雅而不俗;唱词句子长短不一,调式规格各异,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因它调式多,变化灵活,在表现现代题材方面,较其他剧种容易接近生活,长于抒发情感,是汉中人民喜闻乐见的一朵艺术之花。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