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跳端公与端公戏

责任者: 孟学范著


    跳端公是陕南巴山地区久有的一种迷信活动。解放前,人们常请端公(如其他地方的神汉,驱邪、祛瘟、医病。端公们除焚香敬神,就是敲锣打鼓,口唱神歌,手舞足蹈,即跳端公。
    端公戏又名对儿戏,是汉中地区独有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朴实、柔和,表演活泼、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扎根于南郑、城固(南部)、西乡、宁强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城固、留坝及安康东部,川北部分地区。它在汉水流域,特别是巴山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端公戏的历史虽不算长,但端公跳神、庆坛的历史却很遥远。端公戏的形成,与陕南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汉书》、《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的记载。男巫习称端公,女巫惯叫神婆,他们装神弄鬼,踏歌踊舞,作法祛灾,愚弄民众。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俗云端工,即古新称担弓者也。喧阗一夜,祈祷无效,始进而谋医。(《续陕西通史稿》转引《宪政调查报告书》)。正是这种巫觋之风,为端公戏的出现奠定了艺术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其他剧种的影响和需要,端公们不断地吸收地方民歌、佛歌、山歌、情歌等,充实其跳坛时的内容,改变单纯的祈神送鬼和驱瘟祛灾,而娱神娱人的活动。至清咸丰、同治时期,端公戏已完全形成。在祭坛之后,再装扮故事人物表演,使庆坛活动达到高潮。后来,人们在过红、白喜事和庆寿时,也请端公戏演唱助兴。所演节目,多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如《十八里相送》、《花亭会》、《刘海砍樵》等,所以又叫对儿戏。
    端公戏原先均为地摊子——主家堂屋里铺一张席子,戏就在席子上表演。后因为不断地增加剧目(学习其他剧种的大本戏),才配备了较完善的伴奏乐器(最初跳端公只用马锣,后演对儿戏,也只有锣鼓和大筒琴伴奏)。据老艺人说,端公戏正式搬上舞台,是从民国初年才开始的,它从来没有正规的班社,只有一些松散的、自由的组合团体。它虽不开科授教,但传艺却都有师承关系。
    端公戏的板式有一字、四平、快二流、慢二流等板。一般是:欢喜唱一字板,悲愁唱四平调。主要乐器:弦乐有大筒子(为特制乐器,以大竹筒绷蛇皮制成,琴杆粗而长,有四股弦和二股弦两种)。管乐有笛子。击乐有云板(牙子),边鼓、手锣、马锣、海锣。建国后,音乐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发展、创新。曲调不断发展,乐器也有了增加,弦乐增加了板胡、二胡、三弦,打击乐增加了京铰子、京锣取代了马锣。
    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端公戏发展较快,1956年至1966年期间,汉中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新创作、改编、整理的端公戏,如《打麦场》、《吹鼓手招亲》、《双献科》、《一分工》、《讨债》、《赶工》、《好媳妇》、《争上阵》等。以上节目,演出后普遍受到好评外,其中的《吹鼓手招亲》和《一分工》还为中央台录音、灌唱片,流行全国。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