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黑山今昔

责任者: 王正云

    红石峡的摩崖石刻中,有清代榆林著名书法家陈璋题写的“三山拱翠”。指的是榆林古城驼山、红山、黑山三山环绕。驼山位于城东,被誉为“驼峰拥翠”,是榆林八景之一。红山位于城北,被誉为“红山夕照”,也是榆林八景之一。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征妇怨》。《唐诗三百首》的注释中说:黑山在榆林卫。
    黑山位于榆林城西,又叫大墩梁,群众叫西沙梁。所谓黑山,是以黑炉土得名。吴镇烽著的《陕西地理沿革》中说:“陕北榆林一带,自地质第四纪以来,就堆积着广泛的沙丘,后又繁长植物。起伏的沙丘因草类固定而逐渐夷平,发育成一种含有大量腐植质的黑炉土。”因此,土地肥沃,便于植物生长。《读史方略与纪要》中说:黑山“水草甘美,正统中朔骑内侵,率由此驻牧。成化中始筑塞堡,并植柳万株,以防冲突”。现塞堡的墩台尚存。嘉靖十六年(1537年),蒙古俺答汗率精骑3万,分路人侵延绥。巡抚张珩和总兵刘文分守要路,迎战俺答汗。明军分兵出击,首尾相应,在黑山城、芹河等地斩杀俺答汗精骑130人,俘获战马1000多匹,俺答汗大败而归。十月六日,明各路大军会集红石峡,凯歌庆胜。唐龙将这次胜利写成诗刻记于红石峡石崖上:
    鼓角川原振,
    旌旗日月明。
    屯兵红石峡,
    斩将黑山城。
    血染芹水赤,
    氛收榆塞清。
    阴山应有泪,
    飞檄到神京。
    清代道光年间榆林有一位诗人叫杨江,他在《登大墩梁》诗中描写道:
    天险何人据,
    高墩近日悬。
    登临探旧寨,
    屯聚感当年。
    虎踞群山小,
    鹰盘绝顶圆。
    榆阳三百里,
    一点认晨烟。
    可见黑山原来是绿柳成荫,水草丰美。既是大兵营,也是古战场。
    一次次战争的摧残和乱垦滥牧,破坏了黑炉土的天然植被。失去植被保护的黑炉土,经长期风蚀而被揭去,于是下面的沙就随风而起,年复一年,沙丘起伏,加之毛乌素沙漠又不断南移,到了明代末年,黑山上下已“荡然黄沙而已,连岗迭阜而不生草木”。清末民初,已成了“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一派凄凉景象。群众叫西沙梁。
    现在的西沙梁已是绿树成林,街道纵横,高楼耸立的榆林新城区。有歌道:
    昔日黄沙上九天,
    如今银河落人间。
    西沙渠畔问杨柳,
    荒沙已换旧时颜。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