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余子俊与榆林明长城

责任者: 王正云

    明长城又称边墙,西起嘉峪关、中经镇北台、东达山海关直到鸭绿江畔,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14600多公里。
    为加强长城体系的防御作用,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每边设镇守(总兵官),谓之九边重镇。明长城的九镇为:
    辽东镇。镇治广宁(今辽东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附近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全长790多公里。
    蓟镇。镇治在今天津蓟县,后移治今河北迁西县三屯营。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四海(今北京延庆县)。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帝陵的保护,后来又分为蓟州镇、昌平镇、真保镇。蓟州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县境)。全长880多公里。昌平镇,镇治在昌平,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真保镇,镇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南至故关,全长290公里。
    宣府镇。镇治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洋河(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511公里多。
    大同镇。镇治大同。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235公里。
    太原镇。也称山西镇,镇治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河曲的黄河岸边,经偏关、宁武关、雁门关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而达黄榆岭、全长800多公里。因此镇在大同、宣府两镇之内,这段长城称作内长城。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镇治榆林。管辖的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5公里。
    宁夏镇。镇治银川。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境内),西至兰州,全长约1000公里。
    固原镇。镇治固原。管辖的长城东起定边与延绥镇长城相接,西至皋兰与甘肃镇长城相接,全长约500公里。
    甘肃镇。镇治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约800公里。
    榆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濒毛乌素大沙漠,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明朝初,因在内蒙古包头一带的黄河南,北两岸设防,榆林还不是首冲之地。从正统末年失东胜(今内蒙古东胜)后,北部防线渐废,榆林一带长城的军事地位才特别重要起来。榆林镇长城,正统初年就已开始修筑,但第一次较大规模地修筑则是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
    余子俊(1429——1486年),四川青神人。1461年任西安知府,1471年任延绥巡抚,1475年至1477年任陕西巡抚,前后在陕西任职17年之久。余子俊对延绥边防有重大贡献,他将延绥镇从绥德迁到榆林,因此又称榆林镇。他修筑榆林长城,增兵设防,拓城戍守,招商兴屯,发展教育。从此,榆林成为九边重镇这一。余子俊在榆林任职期间,边务整饬,河套蒙人不敢南侵,军民相安,蒙汉人民和睦,贸易往来频繁。他以对延绥边防有重大贡献而彪炳于史册,是当时名臣之一。为了纪念他,榆林城内建有余肃敏公祠。
    明成化七年(1471年)内蒙古东胜失守。为拱卫延绥,1474年余子俊率将士四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个月,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东起清水营紫城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西到花马池营界牌(今宁夏盐池县北),全长885公里的延绥镇长城。沿长城先后建36堡等崖寨工事以及烽火台等。
    榆林卫城。明九边重镇,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锁红石峡。彪腾虎踞,左山右水,罥足扼吭,巍然雄镇。城周长7000多米,城墙为青砖彻面,底宽16米,顶宽9米,高12米,东西南北有城门,各城门均有箭楼,并设千斤闸,是延绥镇长城的防守指挥中心。
    延绥镇36堡是:东路黄甫川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中路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榆林卫城、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保宁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西路清平堡、龙州堡、镇靖堡、靖边堡、宁塞堡、旧安边堡、砖井堡、定边堡、盐场堡、把都河堡、永济堡、柳树涧堡、新安边堡、新兴堡。
    明长城每隔数里,设烽火台一座,专为戍守,传递军情之用。延绥镇长城警报制度与烽火台的信号,以榆林为中心。东线由榆林至府谷一段叫做东协,西线由榆林至定边一段叫做西协,这两个协各分几个把组,传递烽火。信号标志,白天以烟和旗帜为志,晚上以火与灯笼为号,为了区别敌方进退,规定敌进则鸣炮,敌退则白天放烟,夜举火。为了报告敌方人数,规定在百骑以下者,白天还高竖黄旗一面,夜晚悬灯笼一个。百骑至五百骑,白天高竖青旗,夜晚悬灯笼两个。五百骑至一千骑以上,白天高举皮袄,夜晚悬灯笼三个。五千骑至一万骑,白天悬号标一条,夜晚悬灯笼四个。如果敌兵不退,无分昼夜,每隔一小时,发出情报信号一次,当一处烽火台迎敌接战以后,分把传讯。真可谓烽火遍野,狼烟四起。
    清代,榆林知府李熙龄在《月夜过边墙吊古》诗中道:
    忆昔沙场逞战争,
    伤心将士死长城。
    可怜白骨归何处,
    月下凄声带恨声。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