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楼铜像的来历
责任者: 王正云

在榆林城内南大街中央,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大型木结构楼阁建筑——新明楼。楼高三层,十字歇山顶,各层腰檐设平座栏杆。底层楼基为四座石台,中央留有过道便于通行。底与二层面阔、进深均三间,三层则收为一间。楼顶及檐均覆盖黄色与绿色琉璃瓦,彩绘檐廊,歇山顶山花作博风、悬鱼,十字脊兽作四龙盘于脊端,昂头呈对望状。整座楼体造型别致,彩画精美,结构简明轻巧。在新明楼二层,有一尊大型铜造像。像通高205厘米,下宽123厘米,垂足而坐,双手合拱。脸部圆胖,双耳肥大,眉心一珠;颈部环绕一件上圆下方,铜锁状物品;身披长袍,袍双肩部有四爪龙纹,衣袖边绣有折枝花卉;足踏云头鞋;膝部则錾刻有两只蹲坐对望的异兽。关于这件造像的身份性质,各有关新明楼的记载均十分简略,仅记载为明代佛像或简称造像。在榆林民间,还有“玉皇大帝”的说法。陕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徐涛、刘合心先生根据故宫博物院朱家溍等先生提出的此像“并非佛教或道教造像,有可能是明代延绥镇某位监军太监造像”的质疑,对铜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认为是明末大宦官魏忠贤的造像。也是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贤造像。
魏忠贤,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年间因负赌债,自宫后入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逝世,太子朱常洛即位仅一月而悴死,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由于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氏有“对食”的特殊关系,因此,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三年(1623年)执掌东厂,逐渐独揽大权,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阉党”集团。天启六年(1676年)以后,魏忠贤权势达到了顶峰。门下党羽众多,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不可胜数。“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所有奏章,均称“厂臣”而不名,所拟圣旨,必曰“朕与厂臣”,以至于民间称呼其为“九千岁”。在天启六年六月至天启七年八月间,“阉党”一伙演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的闹剧。首建生祠者,为浙江巡抚潘自珍。天启七年(1627年),其风大盛。从正月到八月在宣府、大同、应天、延绥、河南等地建祠四十余所。每座生祠,规模宏大,耗资不菲。
朱童蒙,山东莱芜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天启初年任兵部给事中,后由于魏忠贤提拔其为太仆少卿,遂成为“阉党”成员。天启六年八月,任右佥都御史、延绥巡抚,成了封疆大吏。在任延绥巡抚的一年多时间里,朱童蒙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蒙古人进犯延绥被击退,他上书称颂为魏忠贤的功劳,“皆赖厂臣魏忠贤筹划严明,转输接济”。其二是在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至十一月将榆林镇城之南街的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搬运楼上、铺设黄琉璃瓦,将楼改名为“祝恩祠”。八月,天启帝逝世,崇祯即位。十一月六日,魏忠贤于流放凤阳途中自杀。七日,朱童蒙被免职。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十五日,朱童蒙等129人,以“交结近侍又次等”定罪,俱坐徙三年,赎为民。
崇祯帝翦灭魏忠贤之后,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但是由于榆林身处边关,生祠又系南鼓楼改建,似不在“即刻拆毁,不准存留别改”之列。更重要的是明末陕北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使榆林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已难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又由于当地官员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的冕旒、铭文及楼上“祝恩祠”的牌匾。因此,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一直存留至今天。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