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塔和榆阳桥
责任者: 郭彦强 王正云主编
古城榆林南门外,有一座高高的宝塔耸立在山头上,直刺云霄,人们叫它凌霄塔。塔下面的榆阳河上有一座三孔拱桥,人们叫它榆阳桥。宝塔像一支巨笔,榆阳桥像巨型方砚,每当日出,塔影照桥头,似笔蘸墨。这就是榆林有名的八景之一“南塔凌霄”。听老人们说,凌霄塔原来不叫凌霄塔,而叫文笔峰;榆阳桥原来也不叫榆阳桥,而叫玉砚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榆林住着一个张总督,他跟当朝娘娘还有点瓜葛亲。张总督有一个独生子名叫张小官,年已22岁,不仅长得鼻斜嘴歪,相貌丑陋,而且还左腿瘸,右眼瞎,因此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嫁他为妻。但是,这个张小官认为自己是总督公子,皇上远戚,不但要娶个门当户对的,而且还要非常美貌的淑女。总督到处访求,后来打听到李将军有一爱女,名叫玉燕,年方十八,有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就用重金请媒婆前去说亲。王媒婆到了李将军家,经过一番花言巧语,骗得李将军和夫人的同意,两家选定吉日良辰,准备成亲。
张总督给儿子订了这么好的媳妇,心里十分高兴,但是又害怕拜堂之时儿子的丑相一旦露了馅,两家必然要打闹一场,儿子的婚事也要成为泡影,自己虽然是二品总督,又有皇上撑腰,但李将军也是封疆大吏,这一带的边防全靠他保卫,皇上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因此,他坐卧不安。王媒婆对张总督说:“总督爷,怕什么,咱们给他来个李代桃僵,移花接木。”张总督说:“什么意思?”王媒婆在张总督耳边说,只要如此这般,万元一失。张总督连连说:“好计,好计。”张总督有一个远方外甥名叫文碧,年方二十,人长得如宋玉再世,潘安重生,且满腹经纶,因从小父母双亡,一直寄居在张总督家。文碧听了张总督的一番言语,暗暗思忖了一番,心觉不妥,但是寄人篱下,也只好遵命照办。
到了成亲那天,总督府上张灯结彩,管乐齐鸣,一派喜庆气象。一对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入了洞房。众人都称赞说:“郎才女貌,真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
夜静客散,洞房里新娘坐在炕沿上偷偷地看了一眼新郎,见他生得俊俏,心里甜滋滋的。但是新郎只管对案读书,连新娘瞧也不瞧一眼。玉燕起先还以为新婚之夜读书人都是这样。及至三更已过,新郎还是手不释卷。玉燕心里想,用功也不在这一晚,心里便有些不快起来。但新婚之夜,要开口催新郎上炕,总觉得羞答答难以开口。一个人和衣倒卧在炕上慢慢睡着了。这时已经到了五更天,文碧看到玉燕已和衣而睡,怕她着凉,轻轻走过去替她盖好红缎被子。文碧看到新娘长得这样美貌,不禁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慢慢向洞房外走去。
外面张小官从三更天等到五更天,早已等得不耐烦了。文碧刚刚迈出房门,他就急匆匆地溜了进去,挨着玉燕身边睡下。玉燕醒来,发现一个鼻斜、嘴歪、腿瘸、眼瞎的丑男人睡在自己身边,一惊,一步跳下了炕,指着张小官骂道:“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我要喊人了。”张小官说道:“娘子,我就是总督公子张小官,我才是你的郎君。昨晚和你行拜堂之礼的是我表弟文碧。这就叫李代桃僵,移花接木,请娘子莫怪。”说着,拐着瘸腿,一跛一跛地又要上来纠缠。玉燕听后怒气冲天,狠狠打了张小官一个嘴巴,冲出洞房,回家找她父亲去了。
李将军听了女儿的哭诉,怒发冲冠,一口气冲进了总督府,和总督吵了一天一夜,也没有结果。李将军受此欺辱,哪里能咽下这口气,便到皇帝面前告御状。这场官司打了一年,张总督毕竟因为有娘娘的面子,皇帝最后还是把玉燕判给了张小官为妻,并降旨即日完婚,李将军想自己戎马一生,立了无数功劳,最后连个女儿也保不住,气得口吐鲜血,重病身亡。
再说文碧看到李将军气死,玉燕要和丑八怪过一辈子,感到自己实在对不起玉燕,便悄悄找到了玉燕说:“人常说,苍天有眼。人间无道,咱们写状到天上告去。”就在他们商量告状的时候,张总督派人抓住了文碧和玉燕,把文碧关在南门外的小山上。玉燕每天跑到南门外,站在河边望着小山头哭。文碧望着玉燕也是哭。文碧要写状,身边只有笔而没有砚,只好望着玉燕直叫:“砚!砚!”玉燕呢?身边只藏有砚而没有笔,只好望着文碧直叫:“笔!笔!”两人相对哭喊了三天三夜。文碧变成了一支似笔的塔,这就是文笔峰。玉燕变成了一方又宽又大的砚,这就是玉砚桥。因此,榆林人常说:“玉砚桥水长流,凌霄塔离天一丈八。”
也有人说:当年观音菩萨路过这里,看到这两个年轻人便发了善心,将文碧化为一座大的笔山,玉燕化为巨大的砚台,让他们永不分离,这就是文笔峰和玉砚桥。后来从天上降下来座宝塔落在了文笔峰上,这就是凌霄塔。玉砚桥因为在榆阳河上,人们顺口便叫它榆阳桥。
出处:中国名城榆林/郭彦强,王正云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