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丛书——《开成石经》
责任者: 阎成功
人们都知道,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我国的书籍是靠什么来形成的呢?很简单,靠手工抄写。但是,手工抄写难免出现谬误。于是,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著名的书法家蔡邕将古籍《书》、《诗》、《易》、《仪礼》、《春秋》以及后来人们所编写的《公羊传》和《论语》等7部经典抄写出来,让人用石碑为材,将字刻其上。竖立在河南洛阳太学的教堂门外,以便各地的读书人都能把它作为正式的读本,校正传抄中的讹错。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书。
这种石刻书不仅校正了书籍传抄中的讹错,而且还可以用拓印来代替抄写。因而,在当时的实用性很强。可惜,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这些石刻的经书,有的如“泥牛入海”,杳无踪迹;有的仅存少量的断片残石。
到了唐代,尊儒读经仍是封建士学们升官进阶的必修课程。唐代的印刷术还不发达,士子们读书学经还得相互传抄,因而还是谬误百出,给人们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唐文宗李昂命国子监祭酒郑覃等人重新勘定《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和《尔雅》共12部经书,并刻石刊布,作为人们抄传、学习的楷模。浩大的刻经工程历时5年,到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终于刻成了114方、228面、共计650252字的巨型碑经。这是我国古代先后7次大规模的刻经中,至今保存下来最完好的一部。到了清代,又补刻了《孟子》30000多字,合称“十三经”。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丛书,被人们称之为国内外最古老的石质书库——《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现珍藏在西安碑林里,走进碑林的第一展室,只见一个个石刻的大赑屃,驮着巨大的碑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在接受人们的检阅,这就是《开成石经》。这些经石每块高约1.8米,面宽约0.8米,上置碑额,中插碑文,下设方座,通高3米。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刻字约37行,每行刻10字。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字迹工整清晰。
有趣的是,这些石经每一经的开头都安排在碑石的中部,上一石与下一石的内容紧紧相连,丝丝合扣。因此,各碑石虽不像后世书籍那样有页码,却都有着固定的位置,一块也不能错放。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