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世界上唯一的夫妇两个皇帝合葬墓——乾陵

责任者: 阎成功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夫妇的合葬墓,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独一无二的两个皇帝合葬墓。
  在乾县县城以北6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047米的梁山,这里岩石峥嵘、松柏苍翠,从10公里之外眺望此山,犹如一位披长发的妇女头北足南地仰面而卧,而东西相峙的两个士阙,恰以这位卧妇胸部高高隆起的一对乳房。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乾陵。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太宗病逝,李治即位,年23岁。李治在位33年,因懦弱和多病,实际执政仅数年,政权实为武则天执掌。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14岁时被唐太宗选进宫内封为才人。太宗死后,她入长安感业寺为尼。高宗时复被召入宫内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参予朝政。久而久之,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56岁的李治病死在河南洛阳的贞观殿内。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葬于乾陵。
  同年,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再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她开创了殿试制度,亲自考取贡士;修《姓氏录》,规定五品官员都可以升入士流。她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勋贵,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冤杀者颇多。晚年豪奢专断。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位,给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同年十一月,正式称帝20年,实际掌权50年,年已82岁的武则天在河南洛阳上阳宫仙居殿病死。第二年5月,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李治死后,武则天即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营建乾陵。经八、九个月的建造,主体工程竣工。埋葬了高宗以后,营造工程仍在进行。直到武则天死,才算基本完成。因此,长达21年的乾陵营建,可以说是由武则天一手规划和指挥的。
  乾陵依梁山之势,其墓道和墓室皆穿山而成,整个山头即为坟堆。解放后,对乾陵的勘查和试掘证明,乾陵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石条,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锡。
  乾陵是唐陵中唯一仿京城长安的格局设计营造的。元朝李好文《长安志图》载,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座城墙。1958年调查勘探,找到了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下宫等遗址。测得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862米,西墙长1458米,城墙厚2.4米,城四面有城门,南为朱雀,北为玄武,东为青龙,西为白虎,每门宽约2.7米。
  乾陵地面设置遗留到现在的主要是石刻。从南面的土阙起,向北有华表,飞马、朱雀(驼鸟)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在石刻群的北面,有两座高大的石碑竖立在神道两侧。西侧的是《述圣记碑》,碑高6.3米,宽1.68米,重61.6吨,上有庑殿式顶盖,下有雕刻兽纹的基座,中间为5段,共7节亦称“七节碑”。这是取“七曜”之数(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象征着高宗的“文治武功”如七曜一样光照天下。碑文约8000余字,由武则天撰写,唐中宗李显手书。笔画全部用金镶填,至今个别字的金印尚在。
  东侧的一座便是驰名的《无字碑》,碑高6.3米,宽1.8米,厚1.3米,重98.8吨。碑额有八条螭首相交,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因上面一字未刻,故称“无字碑”。
  在两座石碑的北边,保存着61个蕃酋的石立像(现存60个,东边31个,西边29个),都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背部刻着国名、官职和姓名。这些石像的头部在解放前虽已被毁掉,但从服饰上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是西北一带各国的首领,因和唐朝关系密切,赶来参加高宗葬礼。武则天为了纪念这件事,予以刻石记功。
  到此,已走近陵园内城的朱雀门,一对高大的石狮蹲坐在内城的外侧。雄伟高大的内城城墙遗迹仍清晰可见。城内正中的山峰,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的范围很广,围周达45公里,除山陵地域外,山下御道的西面还有面积达29万平方米的下宫。在乾陵的东南面,分布着17座陪葬墓。这些墓的封土基本上保存完好,个别墓前还有一些石刻。其中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等5座墓在解放后已陆续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