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责任者: 阎成功

  站在临潼县境内的骊山上向东边望去,只见在平整的农田中,立着一座小山似的土包,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冠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时立为秦王,22岁亲理国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兼并了割据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他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全国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但是,秦始皇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免不了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在大修宫殿的同时,由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征发民工70万人为自己修筑陵墓。当时,秦朝的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平均10个壮丁里就有1人为秦始皇筑陵。秦始皇一共在位37年,修自己的陵园就修了36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治椁,宫观奇器百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据说是生长在东海里的一种四脚鱼的脂肪)为烛,度不灭者久亡。”班固在《汉书·刘向传》中也说,秦始皇陵“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官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的内部完全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病故。葬礼十分隆重,也极为残忍。秦二世胡亥下令,凡宫内未生子的宫女,全数殉葬;为“防泄大事”,所有在墓内从事过修造的能工巧匠全部被封埋在地宫之中。
  秦始皇陵墓背靠骊山,面朝渭水,原高166米。1962年陕西省文管部门勘察测出,陵园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42米。有城门一处,内城为正方形,周长2525.4米,有城门4处。陵现高76米,位于陵园南部。
  过去,多种史料和传说都讲,秦始皇陵被大规模地盗过5次。其中最早、最大的一次是项羽入关后,曾以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勘测表明,在兵马俑、铜车马的附近,发现了原封土未动的秘密通道。在陵墓周围钻探试掘,找到了地宫宫墙和其它通道,发现过去所有的盗洞均未达到宫内。
  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秦始皇陵用测录仪进行了反复测试,发现有强烈的汞反映,分布面积达12000平方米。翻阅名著《史记》,隔时并不久远的司马迁对秦代诸多事项记述详尽精细,而独对秦始皇陵被盗一事只字未提。经过反复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秦始皇陵没有被盗,两千多年以前的地下宫殿保存基本完整。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