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最早的文艺团体——西安易俗社

责任者: 阎成功

  西安易俗社是我国最古老的合科班、剧团为一的艺术团体,坐落在西安市中心的西一路中段。
  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7月1日。据戏剧家田汉先生考证,易俗社的创建时间在世界上名列第三,仅晚于法国芭蕾舞剧团和莫斯科艺术剧院。原名叫易俗伶学社,后称陕西易俗社,解放后改为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是由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而创办的。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易俗社成立初期的机构分为评议、编辑、干事、学校、排练五部。后改干事部为办事部,下设交际、教练、学校三处。不久,教练、学校二处合并为教练部,为社长制。社长及各部主任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三年,连选连任。社内重大问题均由评议会决议,由社长和各部分别执行。这套组织机构和领导管理体制,“仿照共和制度”,“有议会、有执行、有选举、有弹劾、有编辑,教练、决算、审查,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易俗社培养演员,采取学校制的方法,学习内容分为文化教育和戏曲专科教育两种。新生入学后,先学初小与高小文化课程和戏曲课,有姿势、做工、道白、声调、武艺。为了提高演员的文化水平,还曾在前九期毕业后,办过两年一期的“文史进修班”,学习古典诗词与编剧法。这在秦腔史上是首次。易俗社把演员的文化学习、业务训练与演出实践三者相结合,废除了旧日的江湖班师傅带徒弟的演员培养方法。
  从建社之日起,易俗社就提出改良和甄别旧戏的主张,强调戏曲必须“传神感人易人”,应从内容上“以膏梁易藜藿”。同时,从秦腔的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的20多年间,易俗社创作上演了大量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新剧目。在它的影响下,戏曲改革蔚然成风。全国相继出现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兰州的化俗学社、维新社、三兴社、新兴社、民乐社、新声社、中兴社、众兴社,平凉的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
  1924年夏天,鲁迅先生应邀从北京赴西安讲学,20天内5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一副。讲学结束后,又将自己全部讲课收入的50元大洋,捐赠给易俗社,用来资助戏曲改革。
  1938年3月,以女作家丁玲为团长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山西渡黄河到了西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西战团”在易俗社剧场3天演出了7场由萧红、端木蕻良等集体创作的话剧《突击》。虽然当时每天都有空袭警报,但观众还是潮水般地涌进剧场,场场暴满。“西战团”还和易俗社的演职人员同台合演了老舍先生编写的《忠烈门》、《烈女殉国》,轰动了西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宣传团队,第一次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城市里用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抗日纲领。
  易俗社从创建到解放时,共举办了13科,培养了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的学生近千名,编演宣传爱国主义的古装戏和时装戏500多部。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都看过易俗社的演出,并给予过热情指导。
  然而,易俗社至解放前夕,已变成不堪收拾的烂摊子。1951年,国家接收了易俗社。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易俗社创作上演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其中《三滴血》被搬上银幕。粉碎“四人帮”后,易俗社创作演出的《西安事变》在全国第一个用地方戏曲的形式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