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
责任者: 阎成功

碑林,指的是集碑成林的地方。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碑林。被称为“中国四大碑林”的是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其中,规模最大、收藏碑石最多的要数西安碑林了。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城内东南隅的府学巷口。这里原是隋唐时期国子监所辖的孔子庙。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为了保护《开成石经》等唐碑和其它碑石而碑碣荟集在这里的。从此,碑林便建立起来了。
宋朝以后,元、明、清各朝又陆续将碑碣集中在这里,并多次进行修护,形成了今日的规模。西安碑林现收存各种碑石墓志1170余块,分为6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
在碑林的北半部,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四角形碑亭。亭额高悬书有“碑林”二字的巨匾。形制罕见的柱形方碑《石台孝经碑》竖立其中。《孝经》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对其进行了研究、注释,并作了序,而且亲笔书写,然后与《孝经》经文一起刻于碑石。碑的题额由皇太子李亨(即唐肃宗)所书。整个碑身由四块碑石组合,呈四面方碑,高5.1米,置放在三层石台上。
在第一展室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114方、228面、共计有650252字的巨型碑文,这就是世界上最重的丛书、被人们称之为国内外最古老的石质书库——《开成石经》。
在第二展室里,陈列着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不仅作为一块稀世的碑石而名扬海内外,它的传奇式经历,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陕西周至县(也有说在西安近郊西原村)出土了一块正面是汉文,碑底和碑侧刻满蝌蚪般文字的石碑,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经多方辨认,它就是我国绝无仅有的、记载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指东罗马帝国。景教,就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的中国称呼。景教于唐贞观年间开始传入中国。不久,在京城长安建起第一座大秦寺。唐德宗二年(公元781年),一个名叫景净的教士为长安城里的大秦寺撰写碑石,由吕秀岩书,详细记叙了大秦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丰盛的物产,以及景教的教义、教规和在中国传播的经过。还记载了唐太宗、高宗、玄宗和肃宗等对景教的支持和优待情况。石碑的侧面还用叙利亚文刻写了70位景教人士的名字。这是研究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毁天下佛寺庙宇,大秦寺也未能幸免。这块石碑从此埋没消失。700年后,大秦寺碑重见天日。碑的拓片传到欧洲,碑文被译成拉丁文后,立即在欧洲的宗教、文化、历史界引起了轰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丹麦人荷尔莫奉命到西安,想用3000两银子收买此碑,当然未能如愿,只好雇人翻刻了一个复制品带回去交差。后来,美国、日本等国也都派人来制作了复制品。
展室内,记载着农民起义的《明德受记碑》上,刻有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农民政权的“大顺国”和年号“永昌”等字样,并反映了当时陕西“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状况。这无疑是反映当时爆发农民大起义的重要资料。
进入第三展室,犹如迈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篆书有秦代李斯所书的《峄山碑》。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所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叫作小篆,结构匀称明晰。隶书有汉代的《曹全碑》,字体秀美,颇见功底。晋《司马芳碑》,属隶体和正楷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丰满刚劲。楷书有唐柳公权所书的《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柳公权从学颜真卿,但他却一避颜字的肥胖,创造了棱角森挺、疏瘦劲练的柳体,世称“颜筋柳骨”。唐代欧阳询所书的《皇甫诞碑》,也是楷书,却是另一种风度,字体端丽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刚直疏朗的翠竹,使人感到清新秀静。草书有张旭的《判千家字文》,泼洒有致,淋漓酣畅,犹如龙飞凤舞,飘若浮云。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的手迹而成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一生刻苦治学,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被尊为“书圣”。他的草楷相间的行书,挺秀超群,顿挫生姿。当时,人们十分珍视他的书法。盛唐之际,王羲之的字更是风靡一时,据说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他的字。怀仁带领众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二十载,才集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后来人们称此碑为“千金碑”。
在别的展室和游廊里,还分别展出了,记述着宋、元、明、清各代修庙、记功、拨田、修渠、补城等事迹的碑刻。元、明、清的诗文作品,如元代赵孟頫书《游天冠山诗碑》,明董其昌的《秣陵张舍送会稽章生诗》、清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