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轰动清朝京城的秦腔花旦

责任者: 阎成功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秦腔花旦进京演戏,轰动了当时的京城——北京,在秦腔史上传为佳话,这个演员就是魏长生。
  魏长生,字婉卿,排行第三,世称魏三,四川金堂人,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他出身贫苦,幼年在烟叶铺当学徒,13岁时到西安学戏,擅演花旦。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他随班经山西进京演戏,因卖座不佳,返回西安。经过5年时间的钻研和苦练,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再度入京。当时京城盛行京剧,许多京剧名角争相献艺,演技极为高超。魏长生演出了《滚楼》一剧之后,立即名声大震,轰动京师。每日观众达千人之多。瞬时,京城中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相争结识魏长生。“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见清礼亲王昭梿《啸事杂录》卷八)。
  当时,在魏长生未入京之前,京中盛行京腔(又叫戈阳腔)有“六大班”争相竟技,其中白二、八达子、天保儿等演员,更是名噪一时。但自从魏长生的《滚楼》演出后,连白二也不再演他的拿手好戏《潘金莲葡萄架》了。各部班社的旦角演员都没有超过魏长生的。于是,竟出现了京腔仿效秦腔,以至于京、秦不分的有趣现象。
  魏长生所演的秦腔,地方特色浓郁,音乐节奏明快,道白通俗易懂,唱腔委婉动人。加上他扮相妩媚,表演细腻,感情丰富,为花旦表演艺术提供了许多新的经验,给当时沉闷的戏剧舞台增添了春色。同时,他又创造了旦角的踩蹻和化妆“贴片”。所以,受到了京师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日本戏剧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写道:“乾隆末期,京中花部、京班——北京土著之艺术——先占势力……一妖艳无比之旦色突然于乾隆四十四年入京,忽夺其赤帜而去,此即魏三也。”又云:“魏长生,字婉卿……秦腔花旦也,演《滚楼》一剧,名声忽动都城,观者日至千余,其它六大班亦顿之减色。”清代也有诗赞之,如《都城记略·竹枝词》:“几处名班斗胜开,而今梆子压春台,演完三出充肠戏,绝妙优伶始出来。”《看花记》曰:“海外咸知有魏三,清邀名播大江南。”
  据史书记载,陕西“白水县有王二者,卖豆腐为业,其叔以摊派失平,以缙绅身分控县令于上宪,被诬为盗,囚毙狱中,县绅皆为不平,纵恿王二迭次上控,层峰不理,后至京师,由魏三(即魏长生)周旋,上控于大理院,札斥陕抚,撤委同州府守及白水县令,另易新任。反复更审,冤狱始平。因而民间有‘七个举,八个监,不如行三一支旦’之歌谣。”(见王绍猷《秦腔纪闻·盛世之秦腔》)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魏长生再度入京。这时他已57岁,在舞台上再难见到当年的风韵了。第二年夏天,他演完《背娃入府》一剧,下场后就气绝身亡了。他死后,穷得连安葬的钱都没有。还是亲朋们凑了一些钱,才把他的灵柩送回家乡。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曾红极一时的演员,晚年就是这个结局。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