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责任者: 阎成功
同州梆子亦称老秦腔,因主要流行在陕西东部各县,故又称东路秦腔或东府秦腔。因东府的所在地大荔古名为同州,此剧种又属大型梆子声腔戏曲剧种,所以定名叫同州梆子。
据记载,同州梆子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18世纪时,关中东部各地农村秋成报赛演戏,蔚然成风。日演不足,继之彻夜,极大地促进了同州梆子的发展与艺术水平的提高。同州梆子还进入西安,成为秦腔四大声腔流派(渭南腔、礼泉腔、周至腔、同州腔)之一。19世纪中、末叶,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同州梆子两次出现兴盛时期。至今,同州梆子仍保留着它那古朴高亢的艺术特色。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秦腔改革的日趋深入与发展,同州梆子未能赶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从而一蹶不振,使这一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班社凋零、艺人疏散,逐渐销声匿迹。到了50年代中期,经过人民政府的发掘、抢救,才使同州梆子这一绝迹舞台达40年之久的老树开出了红花。
同州梆子属板腔体音乐系统。它的基本唱腔代表着剧种慷慨激越的特色。主要唱腔除了“二六板”、“慢板”、“二导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板式外。还有一种运用假声(二音子)演唱的腔调——“彩腔”。“彩腔”在深化情绪、增强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它根据剧情的需要,既能接在唱段或唱句的末尾,又能作为插段镶嵌在唱句之中。除了净角和老旦外,各行当的角色均有使用。常用的彩腔有“苦音子”、“麻鞋底”、“方梆子”、“十三咳”、“硬三滴水”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多为七声音阶,并以徵(5)调式为主,有时也用宫(1)调式。
同州梆子的曲牌,共有450多支。它的来源,一是吸收了民间器乐曲,二是借用了昆曲的曲牌。这些曲牌又分为不用笙、管、唢呐,而加入竹笛的“弦乐曲牌”;不用弦乐的“唢呐曲牌”和常用笙管的“笙管曲牌”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曲牌有:“割韭菜”、“焚王宫”、“青天歌”、“钻烟洞”、“地溜子”、“将军令”等。
同州梆子的打击乐分为“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牌子锣鼓”四大类。“开场锣鼓”又叫“吵台”,用以预示戏将开演,催观众入场。“动作锣鼓”主要用于角色表演以及“走架子”和“打斗”等处。“板头锣鼓”起着指挥乐队和引导演员演唱的作用。“牌子锣鼓”则是专为唢呐伴奏的锣鼓点。
在化妆上,同州梆子很有特色,净角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夸张美观。其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红忠、黑直、粉奸、金神、杂奇”的特点,十分注重“真”。在表演动作方面,讲究动作幅度大,刚健有力,如净角摸胡须时不用五指而用拳头。
同州梆子的剧目很多,相传达千本之众。目前搜集、整理、记录在案的有200余本。这些剧目取材十分广泛,并以大型历史、传统剧见长。所以,人们称同州梆子为“多净多生多旦戏”。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画中人》、《破洪州》、《麟骨床》、《斩韩信》、《鼓滚刘封》、《夜审潘洪》、《十四王带箭》等。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