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耀州青瓷

责任者: 阎成功

  耀州青瓷,简称“耀瓷”,为我国古代一大名瓷,因产于北宋的耀州(今铜川市黄堡镇)而得名。

  铜川因有铜川关之故,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始设铜官县。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易名同官。以后历经隋、唐、元,明、清六朝,均用此名。又因“同官”与“潼关”同音,经常发生误谬,故于1946年又改名为铜川县。1958年设为铜川市。同官县过去一直为耀州所辖。

  黄堡镇位于漆水河岸的小盆地上,北距原同官县20公里,距今铜川市15公里,南距耀州(即今耀县13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这里就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十里窑场”,也是宋史地理志耀州“贡瓷器”的皇家御窑窑址。

  远在唐代,人们就利用这里丰富的高岭土烧制白瓷、黑瓷。到了北宋,始烧青瓷。当年,这里的窑场规模相当可观,“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产的瓷器青中泛绿、呈橄榄色,釉面青润宜人,冰裂纹样美观,刻花犀利流畅,质地坚实耐用,造型典雅优美。装饰技法多用刻花、印花,花纹有牡丹、菊花、莲花等各式花卉和龙、凤、鱼、鸟等纹。史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与同时代的官窑(御办瓷窑)、钩窑(在今河南省禹县)、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哥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五大名窑齐名,产品有碗、杯、盏、盘、碟、罐、盒、洗、炉、花瓶等,不但行销国内,而且还远销到日本、朝鲜等国。

  可惜,在金元兵乱之际,耀州名瓷毁于兵燹(xián音显),艺人流离失散,工艺中断失传。以后数百年间,耀瓷不复传世。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如今在黄堡镇的崖边路畔,古瓷片依旧散满各地,俯拾即是。其中以青瓷片为最多,白瓷片次之,其它各色也不少。

  1974年,陕西省轻纺局、科技局、轻工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会同陈炉陶瓷厂,费时三载,先后采用了300多个处方,进行了100多次试验,终于在1977年再现了800多年前古代耀瓷的艺术风貌,并正式取得国家认可。恢复后的耀州青瓷,产品共有文具、餐具、茶具、酒具、文物复制品等30多种,图饰多选用“鹿鹤同春”、“莲塘禧鸭”、“凤戏牡丹”等民间寓意吉祥的题材,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扬。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