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味”——臊子面
责任者: 阎成功
在关中地区,每到过年过节过“古会”招待亲朋时,或老人过寿、小孩过生日时,人们总要吃一顿“臊子面”。
臊子面,就是在煮好的面条上,浇上用肉、蔬菜等制成的“臊子”。这种面在关中地区“身价”很高,已成为一种节日或寿辰、生日时才能吃上的特殊风味食品。
臊子面历史悠久,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据《猗觉寮杂记》中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凤翔府节度判官时,特别爱吃这种面条,并且写下了“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到了北宋末年,城市里的肉铺已有专卖经过加工的臊子肉。
制作臊子面,必须掌握好擀面和爦臊子这两道关键工艺。擀面是将精白的面粉,用碱面少许,加水溶化后和面,盘起回性后,再反复揉搓。最后擀成一米直径,薄纸般的面片,折叠后用刀切成很细的面条,要求越细越好、越长越好。这样的面条下入开水锅里煮时,不粘不断。人们形容说:“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绽。”面条煮熟后,捞进碗里,浇上臊子即可食用。
爦臊子,是将带皮猪肉切成小方点,在铁锅里放清油少许,加姜末、调料煸炒肉丁(关中人把煸炒叫作“爦”)。将肉丁的水分炒干后,加酱油、少许白糖和适量水,小火炖熟后再加入黄花、木耳、豆腐和时令鲜菜,烩成肉丁汤,即成臊子。
关中的臊子面具有色泽鲜艳、面长汤鲜,柔韧爽口、营养丰富等特点,吃起来筋(有韧性)、光(光滑)、旺(油大),热、辣、香,令人食之可口,回味无穷。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