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丝绸之路”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由于汉代初期工、农业的发展,到武帝时期,国家富足,国力强盛,已经有能力巩固国防,反击匈奴骚扰和开展与西方各地的贸易交通。而由于后来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和与西方各地人民的商业交往,更促进了长安的繁荣,使它成为一个著名的带有国际性的城市。
匈奴是很早以前就活动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秦末汉初,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率兵进入黄河流域,破坏生产,抢掠财物。他们同时向西发展,将原来住在河西走廊的甘肃张掖、酒泉一带的月氏人赶走,并将包括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纳入它的势力范围,把当地人民作为奴隶,加以严格的控制,这就完全隔断了中国与西方各地的贸易交通。
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三八年派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西北)人张骞,带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以便联合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军。张骞出发后,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首领抓住,一直软禁了十年多时间,还强迫他在那里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乘机逃走。他一路风餐露宿,有时只得靠随行的堂邑父射杀野兽来充饥。到大月氏后,由于这个民族已经占领了阿姆河南岸一带地方,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没有必要迁回原地。张骞在这里住了一年多,作了许多考察工作,带着大量有关中亚各地以及匈奴人的情况,直到公元前一二六年才返回长安。
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命令青年将领霍去病率兵西征。他在河西走廊南部的皋兰山(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区南部)下,首战告捷。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又率骑兵绕道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居延海南的额济纳旗),在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县)祁连山下大败匈奴军,歼敌三万余人。匈奴浑邪王杀了与他有矛盾的休屠王,带领四万多人,向霍去病投降,河西走廊被彻底打通。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人。他十八岁时任剽姚校尉,前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军,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和恢复西域交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在战争过程中,汉武帝曾在长安为他修了高大的府第,他却谢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①霍去病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将领。公元前一一七年,霍去病在仅仅二十四岁时不幸病逝。为了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战功,汉武帝特别命令把他的坟墓修成了祁连山的形状,并在送葬时“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②。这是汉王朝给予已死将领的最高荣誉。
公元前一一九年,在霍去病击溃了河西走廊的匈奴军之后,张骞又一次出使西域。这一回张骞住在乌孙(天山北伊犁河流域),而派他的副使前往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为了与中国友好往来,也都派代表与张骞或者他的副使一同访问了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促进了中国人民与西域各地人民的友谊交往,考察了这条通道,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情况,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关于西域各地的叙述,主要就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
由于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派遣,冒着很大危险出使西域的使者,所以史书上把张骞的事业称为“凿空”③。张骞以后,长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国的热潮,许多青年都争相前往。汉王朝每年都要派出这样的使团,多则十余次,少时也有五、六次。每次使团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一百余人,因而“使者相望于道”④。这些后来的使者,只要称颂张骞的功绩,就可以得到各国的信任。相传,西域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豆、胡瓜、苜蓿等植物种子,是张骞和他以后的使臣带回中国内地的。西方各国的使者和商人,还带来了骏马、香料、宝石、火浣布(石棉布)和许多珍禽异兽,以至“蒲梢、龙文、鱼目、汗血(四种骏马名)之马,充于黄门;鉅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⑤。我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钢铁、黄金、白银,以及炼钢和先进的农耕经验,也大量传往西方。这种交往极大地增进了各地人民的友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生活,促进了长安的繁荣,因而是应该加以肯定的。由于在我国的输出物中,丝绸的数量最大,也最为西方人所珍视,因而后来欧洲人便把当时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的中西交通的大道,称为“丝绸之路”。
汉代为巩固国防和保护中西商业交通的安全,曾付出巨大的努力。当时除了采取增修长城,修筑玉门关和阳关,设置西域都护府(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等措施以外,特别在长安以西的甘泉山上修了一个军事指挥部。
位于淳化县的甘泉山,在秦代就是一个战略重地。秦始皇在这里修了林光宫(又名甘泉宫),从山下修了一条向北直通阴山下(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的“直道”。秦咸阳可以通过这条捷径,用最快的速度支援与匈奴军作战的秦国部队。
西汉时期,仍然对这里非常重视。公元前一七七年,匈奴军骚扰河套以南一带地方,汉文帝命令丞相灌婴率骑兵出击,并亲自到甘泉宫指挥作战。汉军胜利后,汉文帝前往高奴(今陕西省安塞县),走的就是“直道”。《汉书·匈奴传》记载:文帝末年,“胡骑入代句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的句注山,又名雁门山。长城从这里经过,设雁门关),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说明当时的战争情报(烽火),照例要传到经常作为前线总指挥部的甘泉宫。汉武帝也经常在甘泉宫发布命令和接见复命的将领。李白《塞下曲》第六首: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就部分地反映了这一情况。李将军指李广,他也是当时抗击匈奴军的名将,被称为“飞将军”。可知甘泉宫一方面是皇帝避暑的离宫,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军事指挥部。
前边说过的霍去病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南位公社汉武帝茂陵的东北。墓前有马踏匈奴人、石人、人抱熊、卧马、跃马、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吃羊、野猪、石鱼等十多件大型石雕。这些石雕刀法简捷有力,风格浑厚古朴,造型生动。以马踏匈奴人为例,石马昂首挺立,泰然自若;马腹下一个人仰面而卧,正在那里挣扎是战败者的形象。这应当是对霍去病驰骋疆场所取得显赫战功的艺术概括。工匠对一些家畜的表现手法也特别圆润细腻,如卧牛不仅外貌形体相象,而且明显地表现出了它温顺驯良又很有力的特点。另有一些雕刻,如石鱼等,基本上是利用原石块的形状,兼用圆雕和线刻的手法,表现动物的形象。
这批大型石雕是现在所知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品,充分表现了西汉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技巧。
①②《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③《史记·大宛列传》。
④《汉书·张骞传》。
⑤《汉书·西域传》。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