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大宫殿群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唐代长安以承天门大街为中轴线,分为东、西均等的两个部分,东部归万年县管辖,西部归长安县管辖。隋朝修建的大兴宫,唐代改名为太极宫,北靠龙首原,座落在这条中轴线的最北部,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这可以说是宇文恺当年设计长安总体布局的中心思想。
    宫城东西五里多,南北约三里,它的中部是太极宫宫殿的所在地,那里有很多专供皇帝居住、处理朝政和游乐的殿台楼阁和山池花园。宫城的东部为东宫,这是皇太子居住办公的地方;西部为掖廷宫,是犯罪官僚家的妇女被没入宫廷后劳动和学习技艺的地方。东宫、掖廷宫与太极宫之间,都有高墙隔开。太极宫北墙,也就是长安外郭城北墙的一小段,在今西安火车站以西的铁路第二中学操场里可看到它的遗迹。东西长约一华里的宫城南墙遗基的一段,在今西安市莲湖路西段的南侧,群众把它叫做“西五台”。
    太极宫南面的正门叫承天门(遗址位置约在今西安市莲湖公园内),门外与皇城之间有一条宽三百多步的东西大街。承天门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逢国家大典,如更改年号,大赦罪犯,元旦、冬至,以及阅兵、受俘等,皇帝都要登上承天门,举行大会。太极宫的前殿名叫太极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皇帝日常在这里接见群臣,处理朝政。在太极殿围墙外东、西两侧,分别设有门下省、弘文馆、史馆、中书省、舍人院等供皇帝近臣、顾问办公的机构。太极殿北边的两仪殿,是举行“内朝”的地方,只有少数权臣能在这里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内朝可以不讲究朝廷礼仪,举止比较随便。太极宫的北门名叫玄武门,驻扎着保护皇家的重兵,是当时皇宫中一个至为重要的部位。李世民和他哥哥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就发生在这里。事情的梗概是这样的:
    前边说过,李渊决定起兵反隋,主要是靠李世民的具体策划。在整个反隋战争中,李世民南北驰骋,对取得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一些优秀人材,武将如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文臣如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虞世南等,也大都集中在他的幕下。李世民虽然有许多优越条件,但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只能由长子李建成当皇太子,而他仅被封为秦王。
    李建成在武功上既不能与李世民相比,又是一个酒色之徒,仅依靠大官僚地主势力的支持和身为长子的地位,取得继承皇位的权利后,一直害怕秦王李世民取代自己,便串通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阴谋杀害李世民。如一次他请秦王饮宴,却事先在酒中下了毒药,以致李世民酒后大量吐血,几乎送了性命。
    当公元六二六年,随着国家的统一,唐王朝内部的斗争也达了高潮。恰巧这年夏天突厥军南下骚扰,李建成推荐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兵出征,目的是要元吉掌握兵权。同时他们商定,当大家在城西昆明池给元吉饯行时,乘机将秦王李世民杀死于军幕之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劝李世民先下手除掉李建成。李世民便于六月四日,带领着尉迟敬德等少数将士,预先埋伏在玄武门中。太子建成不知玄武门守将常何(原为太子的心腹),已被世民暗中收买,因而丝毫不加提防。当他与元吉等人大摇大摆地经过玄武门去朝见李渊时,李世民首先用箭射死建成,尉迟敬德又射杀了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闻迅赶来后,在玄武门前展开了激战。迫于当前的形势,李渊不得不命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并于三天后立秦王为太子。同年八月初,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亲自看到隋末如滚滚洪流般的农民大起义,认识到隋炀帝正由于嗜欲无穷和横征暴敛,才招致了亡国杀身之祸,所以他很同意魏征把君主比作船,人民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①。也就是说,只有给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出路,才能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因此他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偃武修文”,采取了一些与前代相比略有节制的剥削统治办法,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首先是比较认真地推行了唐高祖时已经公布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均田制”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男子,每人分田一百亩,里边的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给国家;二十亩为“永业田”,永远归私人占有。“租庸调”法,则定出了具体的税收额和服劳役的办法。唐太宗还把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农民,迁移到人口较少的地区去,使他们能按规定的数字,分到土地。这些政策当然不可能全部贯彻执行,但大体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基本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安定人民生活,都是有好处的,因此在贞观初期,全国就获得了大丰收,流落在外的人都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其次是比较认真地推行了前朝制订的“府兵制”。这一制度规定,各地征集的士兵,平时在家生产,每年农闲时集中训练;服现役的由各府自备钱粮和武器,轮流驻守边防或京城要地。这种打仗时集中,平时分散,寓兵于农的办法,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太宗又是一个能够倾听不同意见的人。他按照魏征的办法,注意“兼听”而避免“偏信”,使他得到了许多肯为唐王朝出主意献力气的能臣、猛将,从而又使当时的各项事业都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取得的政绩,称为“贞观之治”。
    奠定唐王朝统治基础的“贞观之治”的各项措施,就是在长安太极宫确定和推行的。唐朝初期的知名宰相如房玄龄、杜如晦,知名将领如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以及知名谏臣魏徵等,都曾在太极宫活动过。公元六四三年,唐太宗命令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太极殿凌烟阁上画出了包括上述六人在内的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作为纪念。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还保存有相传是宋代人游师雄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的残石。
    由于太极宫的位置在后来修建的大明宫西边,因而又称“西内”。
    唐长安城的皇宫原来只有上边介绍的太极宫一处。公元六三四年,李世民在宫城东北方向皇家苑囿中的龙首原上另修了一座永安宫,让他父亲李渊夏天在那里消暑。第二年,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也叫蓬莱宫。高宗李治又将大明宫加以扩建,并于公元六六三年由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去居住和处理朝政。从此之后,除唐玄宗李隆基外,其他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听政。
    大明宫的南墙,就是京城北墙的一段。南边五座城门中,中门名丹凤门。丹凤门有五个门洞,它的作用与太极宫的承天门相似,凡改元、大赦等,皇帝都要登此城楼宣布。
    大明宫里的含元、宣政、紫宸三座宫殿,同在一个中轴线上,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殿,修在四丈多高的龙首原上。殿前东、西两侧是翔鸾、栖凤两座高大的楼阙;正中间铺着通向平地的坡道,距离丹凤门约四百多步。含元殿的作用与太极殿相似,但又是与丹凤门配合举行“外朝”的地方。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就说的是在这里大朝会的盛况。
    含元殿遗址的位置在今天西安火车站东北一公里左右的龙首原上,它的夯土台基至今高三米多,东西长近七十六米,南北宽约四十二米。在台基两侧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阙的夯土堆。站在高大的含元殿基上,仍然可以体会到当日在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情景。
    含元殿北边的宣政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宣政殿围墙外两侧设置史馆、弘文馆、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等近臣机要办公的官署。再向北的紫宸殿,则是举行“内朝”的地方。
    有名的麟德殿建筑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这里东临太液池风景区,西近大明宫西墙的九仙门,便于大臣出入,也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寻欢作乐的地方。公元七〇三年,武则天曾在麟德殿接见并宴请日本执节大使粟田真人。 
    由于大明宫的位置在太极宫的东边,因而又称“东内”。
    公元七一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第二年,他把自己没有当皇帝之前在兴庆坊的旧居改建成了兴庆宫,在这里起居听政。从此,唐长安城有了三个宫殿群。
    兴庆宫的建筑布局与太极宫、大明宫都很不相同。它的正门兴庆门朝西开,而不象太极宫、大明宫的正门都朝南开。它里边也只有一座名叫兴庆殿的正殿,不象西内、东内有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举行外朝、中朝和内朝的几个不同宫殿的区别。其次,兴庆宫的建筑,如兴庆殿、大同殿、南熏殿等,都是楼房;而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则更标明是楼式建筑。可见兴庆宫的宫殿比西内、东内更加壮丽。勤政务本、花萼相辉二楼与太极宫、大明宫的南正门城楼一样,是皇帝宣布大赦、改元等重大事件的地方,但这两座楼房却作拐尺形,建筑在兴庆宫的西南角上。它的南边紧靠春明门大街,楼上题着“勤政务本之楼”六个字,以向群众表示皇帝“勤于政治,关心民瘼”。它的西边隔街是胜业、安兴二坊,唐玄宗的几个兄弟住在这两个坊里,因而楼上题着“花萼相辉之楼”六个字,以炫耀他们兄弟间的“友情”,就象花瓣和花萼一般亲密。另外,兴庆宫内还种了很多牡丹花。牡丹花原来是野生植物,可能在唐代初期由单层培养成为多层,才被称誉为“国色天香”的。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荒废朝政,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相传,公元七四三年春季的一天,他带着杨贵妃在兴庆宫的沉香亭观赏牡丹,名歌唱家李龟年刚要演唱,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便命李白写新歌词。李白当即写了《清平调》词三首③,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歌形容杨贵妃恰如一朵凝结着露水的红色牡丹,古代的楚怀王只不过枉然思念虚幻中的巫山神女罢了,岂能与唐玄宗相比。杨贵妃又象是新妆扮之后的赵飞燕一样,凭栏而立。全篇完全是赞颂的词语。但由于李白初到长安在一次被玄宗召见时,曾让宦官头子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深以此事为恨,所以当李白写了这首诗后,便对杨贵妃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赵飞燕是汉成帝刘骜宠幸的皇后,封建统治者说由于她的日夜蛊惑,以致使得成帝没有儿子,突然死去。因此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挑拨后,便一直阻挠唐玄宗授给李白官职。
    公元七二六年和七三二年,唐玄宗又顺着东城墙,修了一条分别向北通往大明宫和向南通往曲江池、专供皇家在里边行走的夹城。所谓“人主往来两宫,人莫知之”④;“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⑤,都反映了兴庆宫与夹城的关系和皇帝在其中往来的情况。
    兴庆宫内越来越富丽豪华,正表现了唐玄宗后期日益昏溃的一个方面。封建统治者的腐败,终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公元七五五年冬天,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军阀安禄山叛乱,第二年唐玄宗逃往四川。公元七五八年春,他返回长安城后仍然住在兴庆宫,但不久就在他儿子唐肃宗李亨的强迫下,搬到太极宫的甘露殿去住,一直到他死去。从此,兴庆宫也成为一个清闲处所,除了几个太后外,皇帝很少去那里居住。
    由于兴庆宫的位置在大明宫的南边,因而又称“南内”。
    唐代兴庆宫中的兴庆池是一个面积很大的人工湖,“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晓翠若浮来”⑥;“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⑦,这些唐人诗句,都反映了湖水一带明媚如画的景色。直到宋代,这里还是一汪碧波,因而宋人苏舜钦《兴庆池》诗中仍然有“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鱼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的描写。
    解放后已将兴庆宫遗址区开辟为兴庆公园,在这里建成许多古典式的亭台楼阁,建筑物很多仍沿用唐代旧名。园中还挖出了一个面积很大的人工湖,供人民休息游览。
 
①《贞观政要》第一卷。
②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③见唐李浚:《松窗杂录》。
④《旧唐书·地理志》。
⑤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五。
⑥唐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
⑦唐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