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文化园地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唐人继承前代优秀传统和融会外国传来的多种新鲜知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使当时的科学技术、土木建筑、手工工艺、航海造船、文学史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艺术和佛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全国最杰出的学者、诗人、科学家、艺术家,大都在这里居住活动过。如画家阎立本和李思训,曾分别住在延寿坊和通义坊;白居易先后在新昌、宣平、昭国、常乐、永崇等坊居住。以画马著名的韩干,小时候常在长安酒家帮工,给诗人兼画家王维送过酒。王维见他随便在地上画的各种形象都很有意趣,便帮他进一步学习,后来终于成为杰出的画家。杜甫家住在城南少陵原下,陈子昂住在宣阳坊,柳宗元住在亲仁坊,杜牧住在安仁坊。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分别住在平康坊和敦化坊,医学家孙思邈住在光德坊。诗人贾岛、韩愈、刘禹锡,曾分别住在延寿、靖安、光福各坊。他们好象争辉的群星一般,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人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作家达到两千多人,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自成一家的大诗人,就可以举出几十个。那时中国真可以说是诗的国家,不仅作家空前的多,人民群众也特别喜欢这种文学形式,因而一些好篇章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或者被谱上乐曲,到处传唱。例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配上乐曲后,就几乎成了唐代送别时必唱的歌子。白居易和刘禹锡诗中提到的“阳关唱”、“唱渭城”等,都是指这首歌曲说的。再如相传唐玄宗时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天相邀到长安酒楼上去饮酒,恰巧有十多个皇家梨园伶官和几个歌伎也到楼上宴会。王昌龄三人悄悄约定,看这些乐官唱歌时,选用他们中间谁的诗最多,就算谁的诗写得最好。过了片刻,一个伶官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马上抬手在墙上划了一道说:“一首绝句了。”随后又有伶官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在墙上划了一道说:“我的一首绝句。”下边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边往墙上划,边说:“我的两首绝句了。”王之涣见他们迟迟不唱自己的诗作,难免有些着急起来,忙争辩说:“这些不得意的伶官唱的都是些粗俗歌曲,假若长得最好看的那个歌女再不唱我的诗,那么我甘拜下风,今生再不敢与你们争高下了。”稍停之后,那个梳着双鬟的美丽姑娘果然引吭高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取笑道:“两个粗汉,我说的还能有错!”三人大笑。伶官见到这种情景,询问后知道他们都是著名诗人,便一个个争着过来行礼相认,并请到他们筵席上去一块饮酒①。
李白、杜甫是唐代成就最大、最受人们欢迎的两位诗人,白居易说他们二人“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②;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③,无疑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李白初到长安,就以自己早期作品《蜀道难》的瑰丽词章和奇特想象,而被老前辈贺知章称誉为“谪仙人”,并受到普遍的赞扬。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富于夸张的色彩,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污浊,倾诉了个人的不幸和愤懑,也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真正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④。
李白抱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雄心大志来到长安。相传在初次被皇帝召见时,唐玄宗一时高兴,曾经赏给他饮食,并亲自为他调汤。李白又曾在草写朝廷诏令时,让杨贵妃捧着砚台,让高力士为他脱去长靴,似乎很得意了。但唐玄宗只不过是把他作为朝廷的弄臣,与“倡优同畜”,让他供奉翰林,等待皇帝的诏命。在他认识了严酷的现实之后,才在长安写出了“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⑤,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⑥等,这些深刻揭露朝廷黑暗和表示自己决不趋炎附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感人诗篇。作者还用大量篇章,抒发自己不被任用的愤怒和痛苦,振臂高唱:“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⑦高傲耿直的诗人,终于因为不容于权臣贵族,而被排挤出了长安。李白临走时虽然还抱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⑧的希望,但这个希望最后化成了泡影。公元七五六年,李白又曾满怀热情地参加了永王璘抗击安、史叛乱的部队。不幸因为永王与他哥哥唐肃宗李亨的矛盾,李白也受牵连,被投入监狱,后来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东),中途遇到全国大赦,才得返回。正如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大诗人李白,不久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对于他不幸的一生,白居易在多少年之后还在感叹:“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⑨
杜甫于公元七四六年第一次来到长安,他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时口蜜腹剑、害贤忌能的李林甫,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因而公元七五一年杜甫费了大劲写出的三篇《大礼赋》,虽然得到玄宗的赞赏,也只让他到集贤院去等待宰相进一步考核录用。直到公元七五五年,他四十四岁时,才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负责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
这一时期,诗人在长安的生活是相当凄惨的。他经常“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⑩而且,“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⑾这种受饿挨冻的不幸遭遇,促使他比较地了解和同情一般人的苦难。再加上杜甫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使他的诗歌创作无论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写出了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深刻反映贫富对立和社会不公的诗句。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等反映现实的著名篇章,就是在长安一带写成的。
杜甫晚年在离开长安之后,也还费了大量笔墨抒发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怀念。如他在公元七六六年秋天流落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时写的“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及“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⑿等诗句,既感慨国家政局的混乱,又不能忘怀对长安的情思,心里是很复杂的。直到公元七七〇年诗人临去世前,他还忧心忡忡地说:“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⒀
杜甫诗汪洋浩瀚,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一整个历史时期中多方面的社会面貌,因而人们又把他的作品称为“诗史”。
白居易是唐代另一位声名显耀的诗人,相传他十六岁时带上自己的诗稿,到长安去拜访老诗人顾况。顾况开头漫不经心地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物价昂贵,居住在这里可真不容易呀!”但当他读到年青作者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充满生气的诗句时,大为惊奇,马上赞叹道:“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无论到那里去居住都没有困难。我刚才的话不过是与你开玩笑罢了。”⒁白居易在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⒂。他根据这个原则,写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新乐府》和《秦中吟》中的几十首诗,就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这些诗作指陈时弊,切中要害,因而使得有关的当权者咬牙切齿,“相目而变色”⒃。
白居易在创作中,“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⒄,而特别注意诗歌的通俗易懂。相传他每写出新诗来,常常要念给老太婆听,凡是她们听不懂的,就加以修改。因为他的诗歌平白如话,音韵和谐,语言流畅,又能反映老百姓的一些痛苦,因而在当时广为流传。他的朋友元稹就亲眼看到皇宫、寺庙、旅馆的墙壁上都题有白居易的诗歌;从王公大臣到赶车的、放牛的,民间妇女,都能吟咏白居易的诗作。甚至连歌伎也因为能吟诵《长恨歌》而声价倍增。唐宣宗李忱所说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象白居易生前受到如此广泛欢迎的情形,在古代诗人中的确是少有的。
诗歌大师们在创作中都非常认真,杜甫说他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孟郊是“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牧也说“欲知为诗苦,秋霜苦在心”,一字一句、都不肯草率下笔。诗人贾岛在骑着瘦驴横过长安朱雀门大街时,因为秋风正高,黄叶遍地,先想得了“落叶满长安”一句诗。当他苦苦思索,又想出了“秋风吹渭水”一句时,高兴的不得了,不觉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马队,被关押了一晚上。后来贾岛又骑驴吟诗,在街上斟酌再三,不能决定“僧敲月下门”一句诗中的第二字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他嘴里念着,还不断用手比划推门和敲门的姿势,不觉又冲进了京兆尹韩愈的马队中。贾岛讲明情况后,韩愈说还是“敲”字好。从此,他二人结成了朋友⒅。
绘画是唐代文化园地中的另一朵鲜花。艺术巨匠们运用自己的彩笔,或者反映历史事件,或者反映中外人民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或者歌颂英雄人物,或者表现佛教故事,或者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都给长安城增添了新的光辉。唐代初期的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二人合作画成的《文成公主降番图》,形象地表现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间的亲密关系。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外国图》等,也都是为人传颂的佳作。盛唐以后,画苑名家辈出,如吴道子(名道玄,字道子)、李思训、韩干、张萱等,他们的作品遍布宫廷、官署、寺庙,以及官僚贵族家的墙壁上。唐玄宗让吴道子去四川画嘉陵江山水,回来他告诉玄宗说没有画草图,都记在心里。后来他只用一天时间,就在兴庆宫大同殿壁上画出了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训同样在大同殿上画山水,却用了几个月时间。唐玄宗认为他二人的画“皆极其妙”,各有特色。韩干画马,由于他以实物为师,细心观察各类马的体形和神态,因而能“状飞龙之质,尽喷玉之奇”,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
壁画在唐代整个绘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多数画家都曾利用这种形式,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技巧,可惜这些珍品今天已看不到了。但是解放后从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的大量墓道壁画,却为我们部分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这种艺术的光彩。
唐墓壁画以人物为主,按其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仪仗出行、宫廷生活、贵族家庭、中外友谊、农耕畜牧等几种类型。如骑马出行图、狩猎出行图、大朝仪仗图、宫女图、观鸟扑蝉图、打马球图,以及画有唐代农耕、牧养、杂役、马厩、草料库的图画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作品。
在前边《三大宫殿群》一节中,曾提到武则天于大明宫麟德殿,接见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的事。史书中记载这位使臣当时“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⒆。恰巧章怀太子李贤墓道中有一幅反映唐代长安中外各国朋友友好关系的《礼宾图》,画面上的外宾队列中,从右向左第二人为东亚人面型,所戴帽子和服饰,都与史书中所说的朝臣真人的服饰相类似。这是一位日本使者的形象,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现在发掘保存下来的墓道壁画,构成了一个地下艺术宝库,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宫室建筑、仪仗制度、中外各国的交往、当时的风尚习俗、衣着服饰、生产状况、运动器材、皇家贵族的骄奢淫逸和杂役们的不幸遭遇,以及唐代画师们的绘画技巧,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唐代国内各民族间和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长安音乐舞蹈的繁荣。当时宫廷内设内教坊,长安、洛阳又各设外教坊两所,负责培养歌舞人才;民间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乐工和舞蹈家。如大型舞蹈《破阵舞》,表现军队的战阵动作,相传每次有一百多人参加舞蹈。它的乐曲,就是以民间流行歌曲为基础,吸收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音乐写成的。小型舞蹈中的《浑脱舞》可能与缅甸等国民间的泼水节有关系,《胡旋舞》发源于康国(苏联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春莺啭》也含有龟兹乐的成分。
当时很多艺术家都曾在长安登台演出,他们精湛的技艺,博得了广泛的赞扬。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的那位原来在长安红极一时的女音乐家,在年迈流落他乡时弹奏琵琶的情景,依然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在座的人感慨万端,甚至落下泪来。诗人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说:“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安万善是凉州地区的一位少数民族同胞,他吹奏的龟兹乐曲,同样有很大的感染力。
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宜春院负有盛名的歌唱家许永新,每当秋高月朗的夜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她清脆悦耳的歌声,四街的人都能听到。有一次,唐玄宗在紧靠春明门大街的勤政务本楼上举行盛大宴会,由于楼下街上观看的人成千上万,喧哗吵闹得听不见鱼龙百戏的声音。秩序没法维持,玄宗已经准备中途结束宴会了,宦官高力士建议让许永新上楼来唱歌,以使大家安静下来。当许永新上到楼前,撩起鬓发,甩动衣袖,“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她的歌声,使“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⒇。可以看出,这位歌唱家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多么高的地位。盛唐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舞剑专家公孙大娘,杜甫通过诗歌,为我们留下了她的飒爽英姿:“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21)。她也是一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人。
书法在唐代文化园地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真、草、篆、隶各体书法名家辈出,即便是唐代一般人写的字,也为后世人所爱重,称赞它“愈丑愈艳”。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欧阳通、李阳冰、张旭、怀素、褚遂良、虞世南、李邕、颜真卿、柳公权、韩择木等人的手迹,今天已经不可多见,但通过按照他们手书刻成的碑石,以及一些早期的拓片,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书法原貌。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从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发现的许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墓志,更为我们学习研究唐代的书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唐代许多书法家在生前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如李白称赞篆书大师李阳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22)草书家张旭当时就被人尊称为“草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戴叔伦也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僧怀素的草书艺术:“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23)都达到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出神入化的境界。再如唐文宗看到柳公权在宫殿墙壁上所写的方圆五寸的大字,惊叹说:“锺、王(锺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24)相传当时一些外国朋友特别喜欢柳公权的字,他们来长安有关部门办事的时候,常常另外包着一笔钱,在外边写上“此购柳书”(25)。历史文献还说:欧阳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最”,人们都把他的字作为典范临摹。高丽(朝鲜)人非常看重他的字,曾派使者前来请他书写(26)。说明这些书法家不仅名满长安和全国,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望。
唐代书法家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完全是他们勤学苦练的结果。他们能够虚心学习前人和当时人的长处,融会贯通后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如柳公权就是“初学王(羲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家”(27)。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细心观察,善于从其它艺术形式或事物的现象中求得启示。如张旭说过:“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28)“公孙氏”就是上文介绍过的那位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杜甫也说:“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29)
历史上更有许多关于他们专心致志,刻苦练习的记载。《唐国史补》说:“僧怀素好草书,……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塚。”颜真卿年幼时因为家里没有纸,用树叶习字(30),《新唐书·颜真卿传》说他“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重之。”自然是下苦功夫换来的。柳公权由于将全副精力倾注于书法艺术之中,以致家中的金、银器等财物大多被负责保管的人偷去,事后他仅仅微笑道:“银杯羽化耳。”便不再说什么。由他自己亲手收藏保管的,只有笔砚和图画(31)。这种高度热爱专业的精神,是他在书法上取得光辉成就的重要原因。
①见《集异记》。
②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③韩愈:《调张籍》。
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⑤李白:《古风·燕昭延郭隗》。
⑥李白:《行路难》其二。
⑦⑧李白:《行路难》其一。
⑨白居易:《李白墓》。
⑩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⑾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⑿杜甫:《秋兴八首》。
⒀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⒁见《唐才子传·白居易》。
⒂⒃白居易:《与元九书》。
⒄白居易:《寄唐生》。
⒅见《唐才子传·贾岛》。
⒆《旧唐书·日本传》。
⒇《乐府杂录·歌》。
(21)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22)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23)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
(24)(25)《旧唐书·柳公权传》。
(26)见《旧唐书·欧阳询传》。
(27)《旧唐书·柳公权传》。
(28)《唐国史补》。
(29)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30)见《颜氏家庙碑》。
(31)《旧唐书·柳公权传》。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