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
责任者: 张 燕著
大明宫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龙首原上,因位于太极宫之东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内”。唐玄宗时期在春明门内建造的兴庆宫在太极宫的东南,故称“南内”。大明宫是唐代三大宫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壮丽的一座宫殿,本名永安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高宗时大加修造,搬到那里去住,成为此后200余年间唐朝的政治中心。周长7600米,共11门。宫中各殿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和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
含元殿是大明宫正殿,落于龙首原顶端,这是当时长安最显眼的建筑物,是外朝时举行盛大庆典、朝会、听政的场所。“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另外如册封、改元、大赦、受贡、献俘等活动也多在此殿举行。
大明宫为宫廷园林区,为唐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该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米,今实测其基址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1.3米。含元殿正南为广场。殿前的东、西方分别有翔鸾、栖凤二阙,与殿飞廊相接;左右有青石所铺砌的坡道,称为龙尾道;三级依次而下的廊前高台,砖石铺地,石栏杆下每间引出石螭头一个,用以流水。唐代李华在《含元殿赋》中描绘道:“左翔鸾而右栖风,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它“捧帝座于三辰,冲天街于九达。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风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云末”。含元殿将天子宝座高捧于日月星辰之间,面对着京城长安四通八达的道路。近看,它高扬着龙头而张着凤凰般的翅膀;远望,它高耸在树梢上的云雾中。
宣政门内的宜政殿为“中朝”所在地。它的东、西院墙外分散着门下省、弘文馆、史馆以及中书省、御史台、命妇院等机构。
再往北,便是举行“内朝”的紫宸殿,这是皇帝会见群臣的便殿。紫宸殿西北近西墙九仙门外为麟德殿,是接待外宾和举行宫宴的地方,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此殿三面,南有阁,东西有楼,北部相连,故又名“三殿”。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宴会,如长安三年(703年),武则天曾在这里宴请日本使臣粟田真人。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又曾宴宰相于麟德殿之东亭。大约是麟德殿有很好的舞台或场地,因而曾多次在这里组织演出。如乾元元年(758年)三月,肃宗为检查皇家乐工新制的钟磬发声是否准确,“临三殿亲观考击”(20)。此“三殿”即指麟德殿。又贞元十四年(798年)二月,德宗自制中和舞,让皇家歌舞伎十余人在麟德殿演出,“会百寮观新乐诗”(21)。据《册府元龟》记载,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曾宴请“神策将士三千五百人于三殿”,可见这里地方的宽敞。麟德殿西南右银台门附近是翰林院所在地,其南为学士院。诗人李白便曾供奉翰林,在这里备皇帝咨询和起草一些诏令。
由紫宸殿向北,过蓬莱殿和含凉殿,便到了著名的太液池。池中修有蓬莱山和太液亭子。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玄宗置左、右教坊于蓬莱宫侧,帝自为法曲俗乐以教官人,号皇帝梨园弟子。”“蓬莱宫”即大明宫,唐代梨园应在大明宫附近。玄宗通晓音乐,能自制曲谱,相传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22)。这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件盛事,以致后人因此而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