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
责任者: 张 燕著
在长安附近繁多的离宫中,以九成宫和华清宫最为著名。前者主要供避暑用,后者则是避寒的胜地。
九成宫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约300里处的麟游县镇头乡。它本来是隋朝宇文恺、封德彝为隋文帝设计监修的行宫,名叫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重新整修后改名九成宫。唐高宗时曾改名万年宫,但随之又复名为九成宫。宫墙周长1800步,有“排云”、“御容”等许多宫殿,并设置了禁苑、府库和官寺等。九成宫的主要建筑都在天台山上,这实际是一个孤立的高大平台,三面环涧,远山耸峙,旁有杜水横过;风光优美,高敞凉爽。当时天台山上的主殿,与四周山上、山下的建筑物跨谷修桥,飞虹相接,无怪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中说这座宫殿“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王维也曾在《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中描绘道:“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这里简直比传说中的神仙境界还要美妙了。
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等,都曾多次“春往冬还”,带着朝廷百官一道去九成宫避暑,这里实际成了全国临时的政治中心。相传贞观六年(632年)的一天,唐太宗在九成宫西部散步时,发见了甘美的泉水,因而魏征专为此事撰写了《九成宫醴泉铭》一文。其中说唐太宗“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锁,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知这是当时一个水源很旺的泉眼。
近年天台山出土的九成宫柱础石的承柱面大一平方米还要多,可见原来建筑物的巨大规模。现在宫南西侧之阙门夯土台还存在。魏征所写《九成宫醴泉铭》,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后刻字的石碑仍然竖立在天台山半腰的一座小房中,它的上部虽已断裂,但字迹还比较清楚。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自撰文、书写后刻石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也立在这里。不知此地是否即当时出甜水的泉眼所在地。
麟游县南约10公里,清水河与青莲山水汇合后,从鱼塘峡一泻而下,急流飞瀑,声震群谷,下面冲成一个深潭,名叫“玉女潭”。这里两山夹涧,石岩如削,四面怪石嶙峋,真如图画一般。相传隋文帝经常在这里饮宴和观赏瀑布。武则天来九成宫时则曾在潭水中沐浴。“绝谷空山玉女泉,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惊浪翻空蟾恍若,雄声震地鼓填然”(30)的诗句,便是对玉女潭优美风光的最好概括。
由于麟游县是皇家离宫所在地,又靠近沿泾河通向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因而这里在唐代修了许多佛寺,并依山凿岩,雕刻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如在县西南30里的百尺岩上,石窟摩岩雕刻佛像在千尊以上,这就是唐代所建著名的千佛院造像。向南一山洞内,一尊佛像躯体最为高大。另外,在县城东北5里左右的古庄子村旁,在杜、澄二水交汇处的山岩上,两孔高6米左右的石窟中,有大型石雕佛像数尊,这里相传是唐高宗时所建慈禅寺旧址。南窟中立佛一尊,高约4.6米,坦露胸部,抬手作说法姿势。北窟一佛二菩萨,高度都接近4米。中间石佛,身披袈裟,结跏趺坐,衣服层层折叠,遮盖着整个佛座。人站在佛座上,高度仅及佛肩。两侧胁侍菩萨,叉手而立,笑容可掬。佛像都是利用山石原地刻成,面目秀美慈祥,肌体丰满有力,仪态生动自然。在南窟立佛后石壁上,有唐永徽四年(653年)题记。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